|搭建起中外文化对话、交流、互鉴的平台( 二 )


|搭建起中外文化对话、交流、互鉴的平台
本文图片

嘉宾在现场展开对谈
随后中国国家馆策展人、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张利与参展建筑师代表崔愷、中国馆艺术指导吴洪亮、岳洁琼、赵鹏等围绕中国馆的策展理念、呈现方式、特色亮点等展开对谈交流 , 并与在威尼斯中国馆现场的都灵理工大学教授米凯利·博尼诺以视频连线形式进行了互动 。 张利介绍 , 本届中国国家馆以“院儿——从最大到最小”为主题 , 回应威尼斯双年展的主题“我们如何共同生活” , 展览分为“共同理解I ——灵感与干预”“共同理解II——经典与诠释”“共同设计——我的院儿”“共同感受——听院儿”和“共同治愈——每个人的故事廊”五个部分 , 参展艺术家、学者和建筑师围绕主题进行传统的阐释与当代性构建 , 借助新型多媒体技术、计算机技术等进行组织和设计 , 力图通过近150件参展作品 , 为观众创造新鲜、独特 , 传统与现代、理念与实践交织的观展体验 。
|搭建起中外文化对话、交流、互鉴的平台
本文图片

嘉宾在活动现场一起合影
|搭建起中外文化对话、交流、互鉴的平台
本文图片

活动现场
第17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原定于2020年举办 ,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推迟至今年举行 。 中国国家馆展览由文化和旅游部主办、中国对外文化集团有限公司承办 , 展期将持续至11月21日 。
展览介绍:
|搭建起中外文化对话、交流、互鉴的平台
本文图片

海报
“在加剧的割裂与不均中 ,
人类如何实现真正的共居”
第17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中国馆展览的主题为“院儿——从最大到最小” , 展览由文化和旅游部主办 , 中国对外文化集团有限公司组织实施 , 策展人为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张利教授 , 参展人包括声音艺术家朱哲琴、AI艺术家何宛余 , 6位杰出的中国建筑师和6位权威历史学者 , 以及150余位中国执业的优秀建筑师 。
第17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总策展人哈希姆·萨尔基斯(Hashim Sarkis)提出的总主题是“我们如何共同生活”(How will we live together?) , 旨在探讨建筑如何促进人与人的平等、沟通与融合 。 它自然地让我们联想起一个最熟悉的原型:“院儿”——由多个家庭同时居住的院落 。 在中文的语境里 , “院儿”有着特殊的意义:它既指这种院落的空间形态 , 又指在这种院落中居住的人的共同体——院落社区 。
|搭建起中外文化对话、交流、互鉴的平台
本文图片

第17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中国国家馆展览现场
院落是一种充满活力的共同生活原型 , 它跨越不同的地域文化和历史时代 , 长盛不衰 。 “院儿”还一直是中国所有传统城市肌理和社会结构的基本组成单元 , 遍布于从最大到最小的各种城市建筑案例中 , 从气势磅礴的紫禁城到平凡日常的胡同邻里 。 它不仅记载着过去的理念 , 更持续激发着当代建筑师与艺术家的精彩探索 , 为我们共同的未来提供着启示 。
院儿:从最大到最小 , 从过去到未来
位于威尼斯岛上军械库深处的中国馆 , 是一次围绕“院儿”这一主题的学术质询 。 为什么“院儿”过去能、现在也能、未来还将能让东南西北、三教九流的人彼此亲近?究竟是什么样的身体—空间编码 , 使得真正具有凝聚力的城市社区能够在一个又一个院儿的基底上生成?院儿所承载的传统智慧将如何施惠于我们当下的建筑与空间思考 , 进而使人们更好的共同生活在一起 , 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在中国馆中 , 这一学术质询将通过如下5个部分加以呈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