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恋丁丁|迷恋丁丁是多么幸福啊( 二 )


回到1929年1月10日,《小二十世纪报》里的采访人员丁丁第一次出发,目的地是莫斯科,这个目的地是报纸的主编指派的,这是一次带有“政治”任务的故事。虽然不是埃尔热心中的理想地点,最后也是唯一一本他没有以彩色再版的画册,但却成为丁丁故事开始的契机。在创作过程中,他首次尝试完整的故事编排、连环画的表现技巧,并借用当代艺术的手法。
这份报纸每周四刊发连载《丁丁历险记》时,报纸的销量就翻倍,最多时销量翻了六倍。埃尔热当时肯定没有想到,丁丁从莫斯科开始,会走到中国、美国、埃及、非洲、南美洲等等一系列国家和文明远方。丁丁这个角色,也从最早的采访人员变成了一个侦探,他没有父母,没有收入,没有工作,哪里有问题,哪里有危险,他就会去哪里,与小伙伴们一起解决问题。
在回看“丁丁和埃尔热”的展览的时候,我生出了一个疑问:如果不是选择了插画和丁丁角色的大获全胜,埃尔热是否会成为一个采访人员?又或许会成为一个画家?
最终的答案其实也很简单,埃尔热将自己从童子军开始培养的好奇心和观察力,以及对采访人员这个职业的敬重,全部放在了创作的角色身上。而对当代艺术的关注和热爱,也都透过创作丁丁这部漫画发展了。这也从两个角度说明了丁丁的成功秘密:角色的内涵,以及连环画上的创新。
图像小说家的先驱
埃尔热的创作特点也是这个展览的表现重点。展览中提到,埃尔热受到美国卡通画家的影响,他是最早一批采用美国漫画的对话框形式的欧洲漫画家——原先的欧洲漫画中对话大多放在图画的下方,从阿兰·圣·奥甘和埃尔热开始,也采用了在画面内用对话框的形式。
埃尔热最为漫画界熟悉的风格特点是单线白描,非常清晰的线条,鲜明的轮廓,大胆的上色,没有阴影也没有渐变,这种风格变成了今天欧洲连环画的常见风格。
可能看到展览里大量的手稿会更明白这个含义。其实最早的丁丁是在报纸上的黑白漫画连载,所以真的是黑白线条构成的世界,从手稿上更可以看到埃尔热的笔触以及构思,这些清晰的线条和鲜明的轮廓一遍遍地画出来,是追求完美的结果。
在调整为彩色单行本之后,对比黑白漫画和彩色版本,可以看到埃尔热对人物部分的动作进行了调整,使得动作更加逼真传神了,色彩则在写实的基础上鲜明而不混乱,可以说是非常欢快、繁简适当。
展厅里专门有一面墙来呈现埃尔热创作丁丁画册的经过,让人可以直观地了解创作过程:
第一步基本思路,也就是确定故事,埃尔热把故事比喻为导线,为作者和读者找到头绪。也由此可见漫画与插画很大的一个区别在于漫画需要一个完整的故事。
第二步是收集资料,埃尔热一直有收集资料的习惯,从明信片到新闻报纸图片,从国家地理杂志到时尚杂志插图,只要有参考价值的内容他都会保留到资料库,需要的时候,他也会去现场考察,或者派人去拍照画速写。
第三步是插图,也就是做绘画故事板,有时需要几十幅草稿才能完成最终的插图。这个过程有时候埃尔热会摆造型给助手,记录下动作的速写。
第四步是铅笔稿,这个步骤是图画最终成形的阶段,也是埃尔热最为辛苦的阶段,他会想尽一切办法赋予画面表现力和动感。在铅笔稿完成之后,会给线条上墨,保持线条的流畅和鲜明也在上墨这个环节,也就是埃尔热最为代表性的单线白描。
第五步是上色,在成立工作室之后,上色的工作基本都是工作室的工作人员来完成的。再之后就是制作发行,以及封面制作命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