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道德经学领导力|道的言说:领导力至柔至刚( 二 )


最容易引发人们争议问题之一是对“天地不仁”、“天道无亲”的解释 。 在我看来 , “道”既是形而上的Being , 那么从本体论上理解 , “道”就应该是无偏爱、不动心的Being 。 天道绝对公正客观 , 无远近亲疏里外之分 。 这里 , 我愿意使用拉丁语apatheia来做些解释 。 这个词汇是道学或神秘主义修道中常用词之一 , 有不同的翻译 , 我个人认为译为“不动心”更合适一些 。 Apatheia不是指“道”是无情无义 , 而是描述“道”的绝对意志 , “道”不会因为世界的人事物的意志而改变祂自己 , 祂无需他者的添加或减少 。 Apatheia用在人身上 , 则指着一个人内心的安宁平静的状态可以达到无理想、弃智、无我的“无欲心境” , 情感能力和理智能力合一 , 因而不易受任何人事物的搅扰和影响 。 在生活生存中 , 凡事显出柔弱、谦逊和知足的美德 , 驱除杂念、奢侈和自以为是的稳固 , 这样就不容易出现精神的躁动不安(akêdia) 。
跟道德经学领导力|道的言说:领导力至柔至刚
本文图片

即便是老子本人 , 也深感“道可道 , 非常道”

“言说”(sermo)是人文主义者常用的词汇 , 广义上指解释、论证、善辩、传达、讨论等意思 。 “道”自己能“言说” , 哲学家的言说只不过是在“传道”罢了 。 简单地说 , “言说”就是把“道”翻译出来 , 把“道”活化出来 , “道”通过人的“言”表达出来 , 当“道”(theWord)与“行”(theDeed)相偕时 , 人的语言、解释和理解 , 人的思想、方法和经验 , 人与“道”的对话和交流都被激活了 。 当“言说”成为理智的思想时 , 合适的观念和有理由的判断就会形成 , 这就意味着人对“道”怀有欣赏、向往与崇敬的心情 , 并热切渴望认识祂 , 并专心致志地试图理解祂 。 企业家是善于对话交流的人 , 如果他们能够谦卑下来 , 稍微静下心来 , 我相信包括《道德经》在内的许多经典依然会不断地向他们说话 , “言说”就会继续 。
我觉得吴强是个懂哲学的私董会教练 , 他的《跟道德经学领导力》就是这样的“言说” , 有些独特的“言说”很值得品味 , 容我拾掇出些意思来 , 我们一起分享 , 一起言说 。
吴强说“道”能“让内心的原力觉醒” , 此话甚妙 。 “道”的确能够觉醒人心 , “道”具有某种独特的苏醒人心的力量 , 有些人愿意保持清醒、不愿沉睡 , 不是因为他自己有什么过人之处 , 而是因为他心中存有“道” 。
《道德经》第六十章中老子所说的“治大国若烹小鲜”的道理 , 很是深奥 , 争议颇多;但吴强说“老子是一位和平主义者 , 他衡量政治优劣的唯一标准是老百姓能否过上好日子” 。 确实如此 。 老子不是藐视政治 , 更不是狂妄自大 , 而是他强调治理大国应该顺应天道、无为而治 。 按照清代学者考据得出来的说法 , 汉代《毛诗故训传》中的“烹鱼烦则碎 , 治民烦则散 , 知烹鱼则知治民”可作为老子“烹小鲜”的一个注释 。 “小鲜”经不起猛火爆炒 , 受不住铁铲乱搅 , 否则就会糊成一团 。 老子“治大国若烹小鲜”的主张 , 强调的是治国之道应该安民、亲民、惠民、抚民、爱民、惜民;而不应该民事常变、翻云覆雨、胡乱折腾 , 更不能仗势欺压百姓、肆意扰民 。 无论古今中外 , 政治家的个人道德都是最重要的领导力 , 为政者为民 , 听忠言、广纳谏、勤政清廉等依然是管理者不可或缺的品质 。
吴强的想象力很丰富 , 他说:“老子如果讲课的话 , 一定会生动、简洁又深刻” 。 此话不假 。 老子的确教导过很多人 , 孔子本人及其弟子都曾经受教于他 。 “道”产生“德” , 理智的教化、情感的熏陶、能力的培养 , 都是“育人” , 而且可以世代传承 。 我们今天学习老子的哲学 , 难道不也是在聆听他的课、受他的教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