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山西绛县周家庄遗址2007~2012年勘查与发掘简报( 九 )


通过勘探和发掘 , 对周家庄遗址龙山时期的聚落概况和遗存有了一些初步认识 。 从出十陶器来看 , 周家庄遗址龙山期遗存的文化面貌与临汾盆地内的"陶寺文化" (或称"陶寺类型")很接近 , 年代与陶寺"中晚期"大体相当 。 两者共有的主要器类有肥足双毅两、瘦足双鉴鬲、单把鬲、敛口晕、金灶、瓢、折肩罐、鼓腹罐、圈足罐、深腹盆、浅腹盆、单把罐、单耳杯、豆、碗、扁壶等 。 但周家庄与陶寺也石在一些差异 。 陶寺的夹砂小口鼓腹罐、大口缸、高领罐、镶、折腹盆、效口釜形晕等在周家庄少见或不见;陶寺有较多的扁壶而周家庄较少;周家庄相对较多的溜肩罐、圈足盘在陶寺较少或不见;周家庄的单把鬲大多为高领、形体较高 , 而陶寺的单把鬲则大多为矮领、形体也较矮胖 。 总体来看 , 周家庄遗址的龙山期遗存可归人"陶寺文化"(或陶寺类型) , 但又有一些自己的特点 。 过去一般认为陶寺文化只局限于临汾盆地 , 而运城盆地属于"三里桥文化(类型)" 的分布范围 。 周家庄遗址的发掘可以修正这种认识 , 现在明确至少运城盆地的北部(可能以盆地中部的鸣条岗为界)仍然是陶寺文化所分布的区域 。
周家庄遗址规模庞大 , 龙山时代的文化堆积丰厚 。 几年的勘探和发掘表明 , 这里龙山期的堆积连续 , 聚落的发展存在由小到大的扩展过程 , 而在这一过程中无疑有着统一的规划和管理 , 聚落内大型环壕的出现亲证明了其背后强大的公共权力的存在 。 迄今已发现多处居住区和幕地 , 而且制陶等手工业生产也分散在多处 。 其中墓葬的发掘还揭示了社会等级存在一定的差异 。 周家庄遗址的田野考古工作为时不长 , 关于遗址的内涵、聚落格局等很多问题还不甚清楚 , 这些都有待将来持续的发现与研究去解决 。
附记∶ 本发掘项 目得到国 家科技部"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中华文明探源及其相关文物保护技术研究(2013-2015)"之"中华文明起源过程中区域聚落与居民研究"(课题编号2013BAK08B05)的资助 。 周家庄遗址的考古工作得到了山西省运城市和绛县各级政府文物局的大力支持 , 在此一并致谢!本文线围由王文武、吕赵力、申红俊绘制 。
执笔者 戴向明 田 伟 庄丽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