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山西绛县周家庄遗址2007~2012年勘查与发掘简报( 五 )


山西|山西绛县周家庄遗址2007~2012年勘查与发掘简报
本文图片

2.陶窑仅介绍1座:
Y3位于TG9中部略偏东北 , 部分压在东壁内 , 叠压于第3a层下 , 被H106打破 。 平面略呈卵圆形 , 操作坑已被破坏殆尽 , 残存火膛、火口、火道、窑室四部分 。 火膛为椭圆形 , 直壁 , 平底 , 短径0.75、长径1.35、高约1.15米 。 窑室已被破坏 , 残存底部 , 内有三条主火道及两条支火道 , 主火道宽0.1-0.14米 。 Y3内堆积为深灰褐色土 , 夹杂青色窑壁烧结块及红烧土块 , 出土少量陶片 , 纹饰以绳纹为主 , 还有少量篮纹 , 可辨器形有鬲、罐、盆等(图一六) 。
山西|山西绛县周家庄遗址2007~2012年勘查与发掘简报
本文图片

(四)TG4
TG4位于遗址东南部当地人称为“走马岭”的一块高地上 , 处在龙山期东部环壕以外 , 是一处在环壕以外的发掘区 。 该区域内有较多汉魏等时期的墓葬 , 但大多已被盗掘-从地层堆积看 , 现代耕土层下就有汉代、龙山文化层*其中第4~10层为龙山文化层 , 下面叠压的龙山期遗迹主要有一段宽而深的壕沟G4,内有多层堆积 , 但其总体长度和走向还不清楚 。 另外 , 还发现几座疑似墓葬的长方形小坑 , 坑内仅有少量散碎人骨 , 不见随葬品 。 该区域还有少量灰坑等遗迹 , 只清理了1座汉代墓葬 。
G4位于TG4南部.叠压于TG4第9层下 , 打破生土 , 略呈东南-西北走向 , 宽3.9~7.4米 。 沟壁不甚规整 , 北壁为斜壁 , 南壁东部为袋形 , 西部则是斜壁或斜直壁 , 平均深度约3.4米 , 沟底西北高、东南低 。 沟上部有数层堆积蔓延到沟外 , 暂编为地层 。 沟内堆积可分15层 , 各层堆积大多为质密而坚硬的红白花土 , 其间夹杂少量疏松的灰褐色花土 , 出土大量龙山期陶片、残碎的动物骨头及少量残石器等(图一七) 。
山西|山西绛县周家庄遗址2007~2012年勘查与发掘简报
本文图片

(五)TC7、TG8
根据钻探提供的线索 , 我们了解到在遗址中部偏东南 , 即I区“房址、墓葬集中分布区”的北面存在很大一片特殊的灰褐色土分布区(约长60米以上、宽40余米) , 并且可能与其南面发掘区内的G1和向东延伸的一条壕沟相连 。 在此布设一组十字形探沟(TG7和TG8),因埋藏较深 , 探沟狭窄 , 而且下部堆积较单纯 , 故此未解剖到底 , 下部的堆积仅通过钻探了解其质地和深度 。 从已发掘部分看 , 两条探沟的堆积可分为11层 , 其中第8~11层为龙山期堆积 。 龙山期堆积均有比较明显的静水环境产生的“虫孔”现象 , 而各层大致均为质密、坚硬的灰褐色土 , 推测这里曾经是蓄水的池塘 , 总深度约为5.6米 。 以下选取TC7南壁西段剖面(图一八)介绍如下 。
山西|山西绛县周家庄遗址2007~2012年勘查与发掘简报
本文图片

第1层:黄褐色土 , 土质疏松 , 厚0.15~0.25米 , 为现代农耕土匸
第2~4层:分别为浅黄褐色、黄褐色和黄土 , 土质均较致密 , 普遍分布于TG7、TG8之中 , 厚度均在0.14~0.4米:这3层的包含物相似 , 均见有煤渣、碎瓦块、青花瓷片及铁器等 , 为明清至近代人类活动的堆积 。
第5层:浅黄色土 , 土质致密 , 夹杂少量颗粒较小的料础石 , 偶见煤渣 , 厚0.45-0.77米 。 出土物有布纹板瓦块、泥质素面灰陶罐片和黑白釉瓷碗片等 , 推测为宋金时代的堆积 。
第6层:浅黄褐色土 , 土质致密 , 厚0-0.4米 。 出土含少量绳纹和素面陶片 , 还有一些厚瓦块等 , 应为汉代堆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