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山西绛县周家庄遗址2007~2012年勘查与发掘简报( 八 )


本文图片

砖状物均夹砂褐陶 。 器体扁薄 , 一面磨光 , 看起来像是铺地砖 。 H82:2,一面边缘齐整 。 残长13、残宽11.7、厚3.3厘米(图二一 , 5) 。 H82:3,残长14、残宽7.8、厚2.5厘米(图二一 , 4) 。
管H89:4,通体磨光 。 长4、直径3.7、壁厚0.7厘米(图二一 , 2) 。
(二)石器
石器包括刀、嵌、凿、铮等 , 其中以刀和镰的数量为最多 , 制作方法是先打制成毛坯 , 再磨制而成 。
刀均为扁平状 , 刃部在一侧 , 为双面刃 。 通体磨光 。 根据刀背差异 , 可分为二型 。
A型:刀背经修整 , 有一个较为明显的窄平台 。 H103:2,中部有一圆形凹陷 , 当为未钻成之孔 , 两侧各有一半圆形缺口 。 长8.4、宽5.5、厚1厘米(图二二 , 3) 。 G4:1,中部对钻一孔 , 刃部已残 , 使用痕迹明显 。 残长10.6、宽5.4、厚0.5厘米(图二X,6) 。 Y2:2,中部有一孔 。 残长5.7、宽4.9、厚0.8厘米(图二二 , 4) 。
山西|山西绛县周家庄遗址2007~2012年勘查与发掘简报
本文图片

【山西|山西绛县周家庄遗址2007~2012年勘查与发掘简报】B型:刀背吴尖圆形 。 H89:2,中部有一孔 , 已残断 。 残长6.5、宽4.3、厚0.6厘米(图二二 , 5) 。
凿G6:1,较小 , 为圆角长方形 , 两侧打制痕迹明显 , 弧形双面刃 。 通体磨光 。 长10、宽3、厚2.2厘米(图二二 , 1) 。 DT6745:7,形体窄长 , 顶部弧形 , 双面刃 。 通体磨光 。 长16.3、宽3.8、厚1.5厘米(图二二 , 2) 。
锛 打制痕迹明显 , 单面刃 。 H84∶1 , 整体呈梯形 。 通体磨光 。 长7.9、宽4.4、厚 1.6厘米(图二二 , 8) 。 H101∶1 , 为长方形 , 制作较为粗糙 。 长14.4、宽5.2、厚1.7厘米(图二 , 7) 。
球 F12∶2 , 琢制 。 直径5.9厘米(图二、9) 。
镞 圆形铤 。 G5∶1 , 器身双脊隆起与锋等高 , 呈四棱体 。 通体磨光 。 残长5.3、宽0.9厘米(图二三 , 2) 。 T6645∶7 , 柳叶形 , 前锋起脊 , 两侧刃锋利 , 锋已残 。 残长5.7、宽1.3厘米(图二三 , 3) 。
山西|山西绛县周家庄遗址2007~2012年勘查与发掘简报
本文图片

(三)骨器
骨器包括镞、卜骨等 , 其中镞的数量最多 , 这些骨器多用哺乳动物的骨骼磨制而成
镞依据整体形态差异 , 可分为二型 。
A型:前身呈三棱体 , 圆锥形铤:H89:3,制作粗糙 , 铤部磨光 。 长6.3、宽0.7厘米(图二三 , 4) 。 H82:1,一面起脊 , 前锋收束较缓 , 铤亦扁平 , 末端略呈圆锥形 。 长7.1、宽1厘米(图二三 , 6)G5:1,三棱体已残 。 通体磨光:长7.5、宽0.8厘米(图二三 , 1) 。
B型∶前身呈四棱体 , 圆锥形铤 。 G4∶1 , 铤身交接处不甚明显 。 通体磨光 。 长6.4、宽0.9厘米(图二三 , 5) 。
卜骨 TG9u∶1 , 羊肩胛骨 。 白部、左右侧及肩胛冈均未加工 , 正面有直径约0.7厘米圆形灼痕 。 长 20.5、宽11.6厘米(图二四) 。
山西|山西绛县周家庄遗址2007~2012年勘查与发掘简报
本文图片

四、结 语
2007~2012年 , 我们对周家庄遗址连续进行了大规模勘探和有针对性的考古发掘 , 发现了环绕遗址的大型壕沟(南部暂缺) , 并通过探沟发掘的方式对环壕进行解剖 , 初步确定周家庄遗址为一处龙山期大型环壕聚落 。 壕内面积约300余万平方米 , 龙山时期遗存分布总面积约450万平方米 。 这几年的发掘主要集中在周家庄和周家庄新村北面开阔平缓的台地上 , 这一带位于遗址中部和中南部 , 并与东部壕沟较接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