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山西绛县周家庄遗址2007~2012年勘查与发掘简报( 六 )


第7层:浅灰褐色土 , 土质紧密 , 厚约0.32米 , 主要分布于TC8的东西两边 。 出土少量泥质和夹砂陶片 , 可辨器形有高柄豆、罐等 , 为东周时期的堆积 。
第8~11层:大体呈灰褐色土 , 各层仅土色深浅有异 , 土质致密且坚硬 , 有静水环境下产生的“虫孔”现象 , 各层厚度均不超过0.55米 。 包含物也比较接近 , 均为少量陶片、烧土块和兽骨 。 陶片除素面外 , 纹饰有绳纹、篮纹等 , 可辨器形有肥足双鑒鬲、圈足罐、单把杯等 , 为龙山期堆积 。
三、遗物
周家庄遗址所见龙山期遗物包括陶器、石器、骨器等 。 经过初步整理 , 根据遗迹间的叠压打破关系和各类器物的变化规律、共存关系 , 可将本遗址龙山期遗存分为早晚两大期 。 因本文涉及的各发掘区出土陶器多很破碎 , 可复原的器物很少 , 这里的介绍暂不分期 。
(一)陶器
陶器质地以夹砂灰陶和泥质灰陶为主 , 还有少量夹砂褐陶和泥质黑陶等 , 除素面外 , 纹饰以绳纹为主 , 还有篮纹、弦纹、方格纹和附加堆纹等 。 陶器多为手制 , 仅少量泥质陶器有轮制痕迹 , 器类有双鑿鬲、单把鬲、敛口肆、颠、折肩罐、溜肩罐、鼓腹罐、圈足罐、深腹盆、浅腹盆、豆、圈足盘、单耳杯、单把罐、碗、扁壶等 。
鬲均为夹砂陶 , 多为灰陶 。 饰绳纹 , 大多三足连裆处贴泥条加固 。 可以分为双鑿鬲、单把鬲两类 。 双鑿鬲又可分为肥足鬲、瘦足鬲两种 。
肥足双鑿鬲领较矮 , 高裆 , 领下接三个模制肥袋足 , 领腹间置双鑿 。 H84:3,侈口 , 斜方唇 。 唇上饰横向绳纹 , 领上部粗绳纹局部被手指抹压 , 领下部贴一周附加堆纹 , 腹部饰粗绳纹 。 口径28、残高8.8厘米(图一九 , 6) 。 H89:5,领较直 , 唇面近平 。 唇部绳纹被抹 , 领饰斜行绳纹 , 腹部饰粗绳纹 。 口径28、残高8.8厘米(图一九 , 7) 。
山西|山西绛县周家庄遗址2007~2012年勘查与发掘简报
本文图片

瘦足双鑿鬲均为侈口 , 袋足略瘦 , 领相对较高 , 裆相对较您 , 双鑿置于领部或上腹部 。 G4:5,高领 , 尖圆唇 , 三袋足略外撇 。 沿外侧绳纹被抹 , 腹部饰中绳纹 。 口径16、高25厘米(图一九 , 4) 。 H96:2,高领微外翻 , 方唇 , 微束颈 。 通体饰绳纹 。 口径21.2、高34.2厘米(图一九 , 9) 。 H82:4,高领微外翻 , 方唇 , 领部有双鑿 , 三袋足微内敛 。 唇部及沿外侧均饰纹理清晰的中绳纹 , 腹部饰印痕较深的中绳纹 。 口径18.4、高32厘米(图一九,10) 。
单把鬲形制与瘦足双鑿鬲相近 , 但无双鎏 , 在口沿外侧和上腹部之间置一桥形把手 , 领部大多较高 。 H96:5,侈口 , 束颈 。 通体饰绳纹 。 口径14、高20厘米(图一九 , 1) 。 H96:6,侈口 , 斜高领 , 束颈 , 鼓腹 , 单把较宽 。 腹部饰方格纹 。 口径12、高22厘米(图一九 , 2) 。 G4:6,高领 , 尖圆唇 , 口微侈 。 腹部饰绳纹 。 口径12、高21.6厘米(图一九 , 3) 。
甗数量较少 。 TG9a:21,夹砂灰陶 。 器体上部已残 , 整体较肥胖 , 腹部微鼓 , 袋足鼓凸 , 腹部置双鎏 。 袋足为模制 , 捏制足跟 , 甌腰内侧有隔 。 通体饰印痕较深、纹理清晰的弦断中绳纹 。 残高35厘米(图一九 , 12) 。
敛口斝均为夹砂灰陶 。 器体饰绳纹 。 折肩 , 多数器身呈斜腹盆形 , 少数器身略直呈罐形 , 下接三个袋足 。 依据口沿特征可分两种 , 一种口沿外侧为素面 , 另一种口沿外侧饰弦纹 , 制作相对精美 。 口沿外侧为素面者 , 如H103:1,肩微鼓 , 上腹部置双鎏 。 沿外侧绳纹被抹成素面 , 腹部饰弦断绳纹 。 口径32、残高9.6厘米(图一九 , 5) 。 H110:2,肩腹交接处饰一周附加堆纹 , 上有一周斜向戳刺纹 , 腹部饰中绳纹 , 腹与袋足交接处亦有一周附加堆纹 , 袋足饰绳纹 。 口径20、残高15.6厘米(图一九 , 8) 。 口沿外侧饰弦纹者 , 如G4:1,唇部饰一周弦纹 , 沿外侧饰三周弦纹 , 肩饰双壑 , 腹饰中绳纹 , 腹与袋足交接处绳纹被抹 , 袋足饰绳纹 , 印痕较浅 , 不甚清晰 。 口径24、残高19厘米(图一九 , 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