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燕:斯人如玉|中原作家
作者| 张燕
文章来源:《海燕》2021年第8期
本文图片
门开处 , 一张微笑着的脸 , 一双温润如玉的眼睛 , 一副英挺俊拔的身姿 。
简单的寒喧 , 无声的落座 。 他从果盘中拣出一枚样貌甚是好看的苹果 , 轻轻递过来 。 还是那双含笑的眼睛 , 温文尔雅 , 睿智深邃 。
他语调轻柔 , 波澜不惊 。 他是惜语之人 , 一问一答 , 有问必答 , 不问则不答 。
他寡言又沉默 。 但他超出常人的和蔼、温煦、儒雅、谦逊 , 使我冒昧的采访异乎寻常地顺利 。
也许是天生对文学有一种亲近吧 , 我仰慕并且敬重那些对语言和文字有天赋 , 有造诣 , 有思想 , 能驾驭 , 抑或仅仅对文学有拳拳热爱、耿耿忠贞的人们 。 更不必说对文坛大家了 , 那仰慕几乎与生俱来 。 我的圈中好友大多是纵横笔墨、快意纸上的“文青”——甚或须发花白的“文老”;我亦因职业以及兴趣使然 , 采访过许多文坛泰斗 。 所以 , 一旦知悉扬名海内外的军旅作家 , 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获得者周大新已然回宛 , 便马上电话预约并登门拜访 。
从报社到周大新老师入住的宾馆距离并不远 , 我步行而去 。 是在2012 , 初秋——路上落英缤纷 , 高大的梧桐树叶子于微风中簌簌作响 。 贵宾楼暗色的走廊曲径通幽 , 阒无人声 。
那是我第一次见到周大新老师 , 心目中崇拜已久的偶像 。 此后经年 , 偶有数次相遇或是同行 , 都因周老师行程太过紧张 , 来去匆匆终擦肩而过 。 虽如此 , 周老师的和气、温暖、内敛、朴素 , 仍在我心田留下了美好而深刻的印象 。
1
这世上 , 大凡胸襟宽广、慈祥悲悯、豁达大度的人 , 必有大格局、大眼界 , 必是默默做人 , 低调行事 。
大凡温良恭敬、孝悌忠信的人 , 大都宽恕仁爱 , 至情至善 。
凡谦谦君子 , 时时虚怀若谷 , 光明磊落 , 温和亲切 , 处处为他人着想 。
有幸与周老师为数不多的几次相遇 , 每一次 , 无不令我愈来愈加深了对周老师的仰慕与敬佩 。
关注中国文坛动态 , 报道大家尤其是南阳作家的新书发布、作品研讨、颁奖获奖、采访采风 , 多年来一直是我的孜孜以求 。 不料有一次 , 一则扶危济困、捐资助学的好新闻因周老师的不事张扬差点被我漏掉 。
2013年11月底 , 偶然听说周老师悄悄为家乡捐款百万助学 , 立刻致电采访 。 不想周老师对此很是平淡 , 他的语气没有丝毫抑扬顿挫 , 他说 , 没啥好报道的 , 真的没啥好报道的 。
经多方打听我才知晓 , 是年11月23日 , 周大新及夫人杨小瑛为家乡邓州捐赠100万元 , 以其子命名成立“周宁助学基金” , 旨在帮助家乡品学兼优的贫困生完成学业 , 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
周大新是邓州市构林镇冯营村前周庄人 , 18岁离开家乡应征入伍 。 几十年来 , 对故乡有着深沉的依恋和深厚的感情 , 不管走到哪里 , 故乡都会令他牵肠挂肚 。
以因病英年早逝的独子周宁命名 , 在家乡设立助学基金 , 也是周大新夫妇对儿子的另一种纪念吧 , 是周大新继剖肝沥胆的泣血之作《安魂》之后 , 又一首寄情托思的殇之吟 , 一支沉郁中不乏旷达的安魂曲 。
少年失怙、中年失偶、老年失子 , 是生命中最不能承受之痛 。 而失子之痛 , 白发人送黑发人的哀戚 , 端的是痛中之痛 , 切肤断骨之痛啊!
在人生的盛宴里 , 孩子未及欢颜即中途离席 , 唯余一幕幕狼藉、一声声悲鸣、一字字啼泪 , 那份撕心裂肺 , 那份凄凉孤独 , 谁人能解?又有谁或可替代?
- 薛宝钗!薛宝钗娴雅,薛宝琴完美,薛蝌温润如玉,为啥只有薛蟠不成器?
- 猪上树!亶亶斯人 纠纠其境——陈天威绘画作品赏鉴
- 黛玉&林黛玉和贾宝玉一桌吃、一床睡,亲昵胜过夫妻,为至死清白如玉
- 硬笔书法!他创造了硬笔书坛的“神话”,4次斩获硬笔书法最高奖,温润如玉
- 卢中南!同样取法欧阳询,卢中南最新春联就多了温润如玉、饱满圆润的雅儒
- 桃李$明代于谦一首梅花百咏:如玉肌骨,雪样精神,蕴含哲理,寄意遥深
- 颜如玉#最庸俗的一首诗 ,出了两千古名句,成为读书的最高境界
- 颜如玉&故事:公子读书成痴,把颜如玉从书中唤出来了
- 读书人#邓楠女士的书法手迹鉴赏,温润如玉遒劲疏朗,有其父邓公之遗风
- 子君$聊斋‖书呆子与缘如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