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苏东坡的旷达:先天的性情加后天的自省( 五 )


“归去来兮 , 吾归何处 , 万里家在岷峨”——生命意义的追寻 , 是一条漫漫长路 , 一旦踏上 , 再难回头 。 虽自许“渊明前身” , 但东坡终究不是陶渊明 , 他的性情决定了他云水飞鸿般的一生 。 开头几句的悲凉凄恻 , 正是来自东坡自我省察后的无奈 。 陶渊明昔日处于乱世 , 自认“性刚才拙 , 与世多忤”“欲有为而不能” , 为了忠于自己 , 他做出了自由意志的选择 , 舍弃官职 , 归隐田园 。 而东坡呢?纵使有心效法 , 却也不可能做到 。 因为他可不是自由来去的小小彭泽令 , 此时 , 他仍是戴罪之身 , 是被迫居于乡野的谪宦之人 , 罪责未除 , 行动受限于黄州一处 , 来去只能听凭朝廷决定 。 而他自幼成长的眉山老家 , 更远在万里之外 , 遥不可及 , 如何归去?
被拘限的身体 , 无限辽阔的空间距离 , 使得时间推移的压力更加沉重 。 “百年强半 , 来日苦无多” , 四十九岁的东坡 , 若说人生百年 , 那么差不多已经过半 , 算算余年 , 则继来的日子其实也是所剩不多——词写到这里 , 作者、读者莫不感到生命的无可奈何……更无奈的是面对不断流逝的时间却一无所成 。 “坐见黄州再闰” , 无所事事地废居黄州 , 眼睁睁地看着岁月更迭 , 转眼间在此地竟已度过了两个闰年(元丰三年闰九月、元丰六年闰六月) 。 而就在这四年多的日子里 , 家中的孩子慢慢长大 , 他们说的话、唱的曲子都是这儿的吴楚方言 , 黄州 , 已成了他们人亲土亲的成长处 , 四川眉山反倒只是个遥远、陌生的地方 。 纵然是东坡自己 , 四年多的时间里 , 由寓居定慧院到定居临皋亭 , 躬耕东坡地 , 搭建雪堂 , 结交父老 , 他不也适应了这里吗?甚至安之若素、怡然于此处质朴的山水人情 。 “山中友 , 鸡豚社酒 , 相劝老东坡” 。 此刻 , 这些朴实的朋友准备了鸡猪酒菜 , 既为我罪责减轻而欢喜 , 也依依不舍、殷勤地劝我终老黄州莫离去——然则 , 不论东坡心意为何 , 留不留黄州 , 又岂是他能够做主的?
苏东坡|苏东坡的旷达:先天的性情加后天的自省
文章图片

《苏轼文集》
“云何 , 当此去 , 人生底事 , 来往如梭 。 ”在这离开的时刻 , 还能说些什么呢?人生到底是为了何事 , 总是来去匆匆 , 无法停下脚步!词篇至此 , 东坡笔下充满了人生无常的感慨 。 随即笔锋一转 , 他说的却是:“待闲看秋风 , 洛水清波 。 ”安适闲情本在一心一念 , 不在一时一地 , 雪堂、赤壁固然令人留恋 , 但洛水清波不也是传颂已久、诗人喜欢歌咏的地方吗?昔往我因贬谪黄州 , 而有幸亲炙此处的美好风光人情 , 那么 , 离开这里 , 我亦可怀抱着闲适心境 , 好好地欣赏另一片山光水色——心念一转 , 遂觉海阔天空 。 生命纵然无常 , 却也有无穷希望 , 若能随缘自适 , 又何来忧惧?说不定他年功成名遂了 , 东坡雪堂又是归老之处啊!所以词末几句 , 东坡要殷殷叮咛:“好在堂前细柳 , 应念我、莫剪柔柯 。 仍传语 , 江南父老 , 时与晒渔蓑 。 ”雪堂前我亲手栽种的几株细柳生机盎然 , 愿邻里诸君都能因此记着我 , 不要剪去它柔嫩的枝条;而我也会惦记着大家 , 不时仍会传话给各位 , 请你们常常代为晾晒我留下的渔蓑 , 说不定哪一天 , 我又能够归来与大家相聚 。 曾有的事物、曾有的情意 , 是不会因为离别便不复存在 。 也许 , 我们无法掌控生命里无常的境遇 , 但我们可以珍惜生命里许多美好的相遇 , 那是人事物之间温暖的情意交流 , 因为真挚遂化为永恒的存念 , 不因无常离散而消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