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罗志田︱《昨天的与世界的》新序

文化|罗志田︱《昨天的与世界的》新序
文章图片

《昨天的与世界的:从文化到学术》 , 罗志田著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即将出版
《昨天的与世界的》是我到北大教书后辑成的第一本面向非学院读者的书 , 这些文字大多不在学术刊物上发表 , 因写作机缘不同 , 虽不免时泛迂远之气 , 毕竟说话相对随意 。 而原序中所说的一些题外话 , 如今回看 , 颇有些感触 。
我是2003年初“非典”起而不宣的时候到北京的 , 当时如果公布了 , 我就会延迟赴京 , 甚或就不会去了 , 因为导致我离开川大的“契机” , 就在那期间改变了——
2002年我们历史系通过的两位博士生导师被学校否决了 , 我是分委员会的主席 , 不能不引咎辞职 。 学校当然挽留 , 先是一向很少过问他事的刘应明院士(时任副校长)拨冗给我这个后辈打了两个多小时的电话 , 说及两位中的一位别处已有大用 , 可以不必坚持了 。 随后分管校领导来寒舍晤谈 , 说得很坦诚 , 曰学校也不能没有面子 , 可否各退一步 , 两中上一?于是我们达成妥协 。 但这建议“上会”后却未能形成决议 , 无疾而终 , 于是我也就践诺北上了 。
稍后川大更换了校领导 , 新校长是外来的院士 , 在“非典”警报解除后 , 带了八位部处院系领导专程到京请我吃饭 , 命回校服务 。 这样的阵仗 , 至少我是头一回遇到 。 对于校长的礼贤下士 , 不能说不感动!但我也只能诚实告诉校长 , 我已不是小青年 , 不能言而无信 , 既已正式入职北大 , 恐怕一时很难离开 , 唯有期以后来 。 事后想想 , 若“非典”提前公布 , 我的北上时间就要延迟数月 。 在此期间 , 很可能就被新校长挽留 , 便又是一段不同的人生了 。
因感恩北大对我的收留 , 并予以超高的待遇 , 所以到京就给自己定了一个规矩——闭门读书教书写作 , 不在北京演讲(北大校内除外) 。 这个规矩基本遵循 , 在京十多年 , 只有极个别的时候以不公开发布的方式在校外有过几场演讲 。 这样的心态在初版序言中隐约可见 , 其中引了两段话 , 一是张彭春说“在他地教授者 , 多喜来京” 。 而“至京则懒惰优游 , 毫无出息 , 不如前之勤奋” 。 一是傅斯年说陈寅恪在清华能“关门闭户 , 拒人于千里之外” , 于是“文章源源而至(其文章数目在所中一切同人之上)” 。 我是心里带着这两段话进京的 , 常以自勉 。 学问做不到前辈那样高的境界 , 至少在勤奋上可以跟进 。
由于重看书中关于“非典”的命题作文 , 回忆起昔年的情状 , 不免心动 , 乃说些题外话 。 言归正传 , 本书的新版在两年前已经与三联书店签约 , 同时签约的还有最近刚出的《风雨鸡鸣》 。 因为两书同时编 , 所以内容有调整 。 其中本书“影响历史的人物”一编悉数移出 , 放到《风雨鸡鸣》中了 。 而新增的文字也不少 , 整体从原来的六编改为现在的七编 , 各编的具体内容也有不小的调节 。 因为人物的移出 , 书名的副标题也改为“从文化到学术” 。
虽然签约已较长时间了 , 因我长期未交出新版序言 , 书的编辑也一再推迟 。 适谭徐锋工作室想要出此书 , 承三联书店高谊 , 同意转让 。 出版社惦记的背后 , 大约是读者的不弃 , 对此个人铭记在心 , 既非常感动 , 也非常感谢!既又签新约 , 新序的撰写也不能不加快了 。
看稿时对比新增的文字和昔年的文字 , 颇觉那些年的心态比现在更积极 , 参与意识也更强 , 对学界的一些自以为不顺眼的现象 , 颇欲贡献意见 。 其实平心而论 , 我们的学术社会 , 包括常被诟病的大学管理层 , 虽总有让人不满的一面 , 却也有着不少温馨的人和事 。 这样的两面性 , 从上述我辞职的经历就很可看出 。 然而当年的建言 , 还是偏于批评的多 , 而赞扬的少 。 后来新增的篇目 , 就要恬淡平静许多 。 可能是因为马齿渐增 , 锐气日减 。 不过最后一文里无意中提到了将无同和苍茫等人眼中闪烁的火花 , 或许那时的人就是比现在更理想化 , 亦未可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