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丝绸之路|魏峻:用考古成果讲好海上丝绸之路的中国故事

海上丝绸之路|魏峻:用考古成果讲好海上丝绸之路的中国故事
本文图片

海上丝绸之路|魏峻:用考古成果讲好海上丝绸之路的中国故事
本文图片

“南澳Ⅰ号”考古现场的青花瓷器 。
海上丝绸之路|魏峻:用考古成果讲好海上丝绸之路的中国故事
本文图片

“南海Ⅰ号”出水的文物之一 。
海上丝绸之路|魏峻:用考古成果讲好海上丝绸之路的中国故事
本文图片

“黑石号”出水的巩县窑瓷器 。
海上丝绸之路|魏峻:用考古成果讲好海上丝绸之路的中国故事
本文图片

广东徐闻出土的汉代万岁瓦当 。
海上丝绸之路|魏峻:用考古成果讲好海上丝绸之路的中国故事
本文图片

人物
魏峻 , 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 , 曾任广东省博物馆馆长 , 现任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 国家文物局专家组专家 , 国际博物馆协会亚太博物馆联盟(ICOM-ASPAC)秘书长、司库 。 主要研究领域为水下考古、海上丝绸之路考古、新石器时期考古、博物馆运营管理 。
广东 , 背依五岭 , 面海而兴 , 从徐闻古港到番禺都会 , 从黄金杂缯到香瓷茶丝 , 两千多年来一直是海上丝绸之路东端重地 。 历史上这里港市云集 , 商贸繁盛 , 陆地和海洋中留下了极其丰富的丝路文化遗产 , 为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奠定坚实的历史基础 。
作为一名考古学者 , 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教授魏峻依托自己的专业和广东的遗产资源优势 , 通过参与水下考古和文物研究 , 为海上丝绸之路的科学探索、历史阐释和展示传播贡献力量 。 魏峻在接受南都采访人员专访时表示:“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的成果讲述好海上丝绸之路上的‘中国故事’ 。 ”
从田野工作到水下考古
南都:你是怎么进入考古这个行业的?
魏峻:进入考古行业 , 跟自己的兴趣有关 。 我上高中时就对历史、中国传统文化比较感兴趣 , 考大学的时候就报考了考古专业 , 从本科一直到博士毕业都是考古这个方向 。 但是在读书期间 , 我主要做的是史前阶段的研究 , 也就是新石器时代的研究 , 是陆地考古的内容 。 2002年博士毕业以后就到了广东 , 开始的时候一直在一线做田野工作 , 中间做田野的考古发掘、做陆地的调查工作 。
为什么会到广东来呢 , 其实有个契机 。 从陆地方面来讲 , 广东的文化遗产数量上很丰富 , 表现出来的文化面貌和区域风格 , 与黄河流域、长江流域有很大的区别 , 而且它的海岸线比较长 , 沿海地区的水下文化遗产更丰富 。
所以在广东做考古工作 , 有两个基本方向 , 一个方向是田野考古 。 借助信息科技的手段发掘岭南文化 , 展现自己的文化特质 , 这方面广东在全国来说起步比较早 。 第二个方向就是水下考古 。 1987年 , 国家开始筹建水下考古的相关队伍和机构 , 广东是最早参与的 。 从1989年国家文物局做第一届水下考古培训开始 , 一直到2010年左右 , 基本上所有国内重大的水下考古项目都有广东的水下考古人员参与 , 所以水下考古在广东的基础非常好 。
我刚到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时候 , 广东省的文物机构正在和原中国历史博物馆合作做“南海Ⅰ号”的项目 。 “南海Ⅰ号”是1987年发现的 , 它也是中国水下考古产生的契机之一 。 发现“南海Ⅰ号”后 , 因为技术和人才方面的原因 , 一直处于锻炼队伍跟培养人才的阶段 , 又花了十多年的时间 , 到2001年“南海Ⅰ号”项目才重启 。 重启以后 , 通过水下勘探发现沉船的资料非常好 , 所以决定对沉船进行相关的考古工作 。 所以这十多年来 , “南海Ⅰ号”一直是中国水下考古最大的热点之一 , 也是广东省考古机构的一项重要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