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丝绸之路|魏峻:用考古成果讲好海上丝绸之路的中国故事( 五 )


南都:我们知道海上丝绸之路或者说古代的海上贸易 , 它不单是中国的事情 , 也是沿海各国港口串联起来的故事 。 国外有哪些比较重要的、有代表性的海上丝绸之路的文化遗产和遗迹 , 或者是这方面的考古发现?
魏峻:这类遗址其实蛮多的 。 可能我们之前只关注中国 , 觉得中国这类发现挺多 , 其实放眼世界 , 环中国海域、印度洋沿线、波斯湾 , 以及地中海地区都有许多沉船发现 。 比如越南 , 考古人员就做过至少六艘明清以后沉船的考古发掘 。 印尼和马来西亚是允许商业打捞的 , 所以两国发现的古代沉船或者商业打捞的沉船数量就更多 , 都有几十艘 。 菲律宾也有很多发现 。 印度水下考古做得也不错 。 阿拉伯地区此前做得比较少 , 相对比较弱 。 波斯湾地区沉船的发掘也相对较少 , 但他们在沿岸城市所做的调查比较多 。 那里有很多的港口城市 , 经常能发现相关的资料 。 前不久有报道称 , 在黎凡特地区也就是现在以色列沿海的地区 , 在水下几百米深处 , 发现了十几艘不同时期的沉船 , 有的装载有中国的青花瓷器 。 上述所有的发现都给我们提供了更广阔的研究视野 。
海丝研究贯穿从博物馆到大学
南都:你曾是博物馆的管理者 , 在海上丝绸之路这个主题上面 , 博物馆可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在展览、展示这方面 , 这些年来你有哪些探索?
魏峻:从博物馆角度而言 , 我们是通过实物这种文化的遗存 , 或者通过相关物品来展现我们想要表达的主题 , 通过展示能够起到收藏、教育和传播的目的 。 所以各个馆会根据自己的情况去做相应的展示 。 海上丝绸之路也是一些文博馆所看重的 , 比如广东省博物馆的海洋贸易物品是该馆藏品的一个优势 。 此外 , 宁波的中国港口博物馆和福建省博物馆 , 这些博物馆所展示的重要内容 , 也多跟海洋贸易有关 。 世界上一些著名的航海博物馆 , 像英国国家航海博物馆 , 在格林尼治 , 把与海洋的相互关系 , 或者人类的海洋活动、水上活动作为它的重要展示内容 。
作为博物馆 , 开展海上丝绸之路相关的文物展示 , 可以让公众更直观地看到这段历史大概是什么样子 。 很多专家写了书 , 一般的读者未必会去看 , 即使看了 , 不见得就能够很形象地理解海上丝绸之路 。 我们博物馆展示的都是实物 , 观众可以通过这些实物直观地去理解:这个贸易卖了什么东西 , 买了什么东西 , 船员在船上是怎么生活的 , 船是怎样航行的 , 他们通过什么方式跟别人进行贸易 。 广东省博物馆从2010年开始 , 就做了海上丝绸之路的展览 , 做了断代史的相关展览 。 先是做了清代的外销艺术品展览 , 然后是“牵星过洋——万历时代的 海贸传奇”展览 , 这个是明代的 。 “亚洲内海——13至14世纪亚洲东部的陶瓷贸易”展览则是关于元代海贸的 。 2019年做的“大海道——‘南海Ⅰ号’沉船与南宋海贸”展览 , 展现的是宋代的海上贸易 。 此外也做很多专项展 , 比如展出外销艺术品里面的珐琅器、折扇、家具、银器 。 还做了外销丝绸的专项展览 , 还有一些博物馆做外销画的展览 。 各种各样物品的专项专题展览和断代史的展示 , 带来不同主题和不同文物的组合 , 呈现出海上丝绸之路的丰富形态 。
南都:你现在回到大学 , 在复旦大学教书 , 能否展望一下接下来的个人学术规划?
魏峻:我在广东地区从事水下考古的时间比较长 , 到了大学以后 , 就把水下考古和海上丝绸之路考古作为我自己研究的两个重要方向 。
现在所有水面以下的相关古代遗迹的考古发掘工作 , 都是水下考古的内容 , 但是不见得都跟海上丝绸之路有关 。 比如说 , 丹江口水库 , 因为20世纪60年代库区建设 , 水位太高了 , 淹了很多遗迹 。 明清时期的均州古城 , 武当山下1/3的古建筑都被淹到水库底下 。 广东前些年做的西樵山石燕岩的采石场调查 , 也是位于水下的 。 我们进行了相关的测绘 , 也是很重要的水下文化遗产 。 这些都跟海上丝路无关 。 所以一方面做海上丝绸之路 , 包括港口、码头、沉船、海上生活的研究 , 另一方面做其他水下考古 , 后者是国内做得比较少的 。 这块的空间比较大 , 有很多可以研究的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