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气|鉴赏|白露:人生朝露,书画千秋( 五 )


节气|鉴赏|白露:人生朝露,书画千秋
文章图片

清 髡残 《秋山幽静图》
清初“四僧”之一的髡残 , 擅长人物、花卉 , 尤精山水 , 师法黄公望、王蒙 , 尤近王蒙 。 因为成长在改朝换代之际 , 其学术和艺术态度有“遗民”情结 , 喜游名山大川 , 在黄山就住了年余 。 代表作《秋山幽静图》作于四十九岁 。 虽是平凡景致 , 却能在平淡中见幽深 。 笔法苍劲 , 章法严密 , 喜用秃笔渴墨 , 层层皴擦勾染 , 厚重而不板滞 , 郁茂而不迫塞 。 由题款来看 , 就是作画完成时使用画笔直接书写 , 多秃颖钝锋 , 布局依山势铺陈 , 每行长短错落 , 似不经意 , 但最终题字可与绘画融为一体 , 但又自显于画外 。 髡残书法不注重传统意义上艺术美感 , 甚至并不在意自身风格的连贯性 。
节气|鉴赏|白露:人生朝露,书画千秋
文章图片

明 倪元璐行草《章华宫人夜上楼》七言诗轴
董其昌与邢侗、米万钟、张瑞图并称为“晚明四家” , 除此而外 , 王铎、黄道周和倪元璐合称为“三株树” , 实质上 , 张瑞图的书风和后三人“更搭” , 体现了晚明书风的个性化 , 重视野怪之美 。 倪元璐的书法 , 同样表现得淋漓尽致 , 这首诗的意境和笔墨极为匹配 , 意境苍凉: “章华宫人夜上楼 , 君王望月西山头 。 夜深宫殿门不锁 , 白露满山山叶堕 。 ”倪元璐书法既有明人行书流便秀雅的共性特点 , 又有自己涩劲朴茂的风貌 , 其笔法出于帖学 , 深得鲁公厚实劲健之笔意而更为劲峭 , 结体趋于扁方 , 呈欹侧之势 , 以险寓正 , 风格奇倔刚毅 , 异态高古 , 在明末自成一格 。
晚明清初的书风基本上是一体化延续的 , 虽然分属两个不同的朝代 。 清代书法真正的发展 , 得力于碑学兴起 。 这其中有汉碑、魏碑和唐碑之别 。 以隶书名世者得力于汉碑 , 学颜者多半宗法唐碑 , 主要就是颜真卿 。 颜真卿的书法在清代出现了一个取法的高峰期 , 无论是明末清初的王铎、傅山 , 还是后来的邓石如、刘墉和伊秉绶 , 都是不遗余力 。
节气|鉴赏|白露:人生朝露,书画千秋
文章图片

清 刘墉 尺牍
刘墉信札是白露日给“敬候绂庭尚书制军大人”写的一封求助信: “此际贫窘 , 实望周济 , 拜领申谢 。 弟一无善状 , 惟辞受未损声名 。 ”总督系正二品官 , 加尚书衔为从一品 , 一般称部堂、制台和制军等 。 潘祖荫的父亲潘曾绶 , 字绂庭 , 做过尚书 , 但刘的年岁早潘很多年 , 所以应该另有其人 , 有待进一步考证 。 刘墉书从颜真卿出 , 但较之颜氏更显圆润浑厚 , 作书喜用浓墨 , 遂有“浓墨宰相”之称 。 此札尤见性情 , 不拘一格 , 时见妙笔 。
伊秉绶取法汉碑兼唐碑 , 学《张迁碑》 , 学颜楷 , 也学颜行书 。 “赏心于此遇 , 欲辨已忘言”行书对联书于“丁卯”(1807) , 上款有“集陶诗”字样 , 上下联语皆出自五柳先生手笔 , 下款注明“佳日” , 可见当时心情不错 。 整件对联意境明快 。 “月华洞庭水 , 兰气潇湘烟”隶书横幅书写于“壬申”(1812) , 属晚岁精品 , 三年后就去世了 。 款字有“云伯先生极赏余此句 , 书之以徇知己” 。 可见古人创作 , 注重有感而发 , 触景生情 。 “云伯”推测是浙江人冯登府 , 与阮元交好 , 曾修《福建通志》 , 和伊秉绶有交集 。 两作时间皆在“仲秋” 。 春夏秋冬 , 四时成岁 , 每季都有孟、仲、季三个月 , “孟”是第一 , “仲”是第二 。 也就是说 , 仲秋为秋季的第二个月 , 即农历八月 , 正值当下 。 古人“中秋”与“仲秋”最初是通用得 , 后来各有所指 , 前者是一天时间 , 后者是一段时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