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钟|王清雷:周代礼乐制度视野下的编钟( 四 )
“一钟双音”现象在古代文献中并没有明确记载 , 只有一些可能相关的只言片语 , 该现象最初由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已故所长黄翔鹏先生发现 。 1977年 , 黄翔鹏先生随吕骥等几位先生赴甘肃、陕西、山西、河南调查 。 在此期间 , 发现很多编钟的正、侧鼓部均可以发出有规律的双音 , 音程关系基本是大三度或小三度 。 此外 , 编钟的侧鼓部大多有凤鸟纹饰 , 于是大胆提出了“一钟双音”的学术观点 。 当时诸多学者认为 , 虽然编钟能发出两个音 , 但不能证明当时的人就使用了这两个音 , “一钟双音”的观点太过激进 。 1977年9月 , 黄翔鹏先生的《新石器和青铜时代的已知音响资料和我国音阶发展史问题》一文完成并交付《音乐论丛》 , 1978年正式发表 。 同年6月 , “曾侯乙编钟”出土 , 其正鼓部与侧鼓部上皆有标音铭文 , 如“少羽”、“宫反”等 , 证实了“一钟双音”的真实存在 。 黄先生终于打赢了这场“学术官司” 。 王清雷先生认为 , 在自己的学术观点有充分证据时 , 要敢于坚持 , 同时也要认真听取、分析反对意见 。 在“一钟双音”未被发现时 , 关于编钟的测音和演奏尚存在问题:1957年信阳长台关楚墓曾出土一套编钟 , 音乐研究所的学者们对该钟测音时 , 只测了正鼓音 , 杨荫浏先生还在《音乐研究》发文阐述该编钟的音律 。 因为该编钟音准较好 , 学者们决定用其敲奏乐曲《东方红》 。 在敲奏时 , 却发现这套编钟的正鼓音中没有“si”音 , 最终在一件钟的枚上找到了这个音 。 不过这带来了新的问题 , 编钟正鼓部的音高声音饱满、音高明确 , 但是钟枚上发出的音高声音微弱 。 故此 , 有些听过这首曲子的人质疑 , 这个“si”音不在信阳楚墓的编钟音列之中 , 是不是用其他乐器演奏出来的?由此质疑这首乐曲“造假” 。 但实际上 , 这恰好说明当时的学者还没有意识到“一钟双音”现象的客观存在 。 后来这首乐曲名声大噪 , 并随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被送上太空播放 。
本文图片
黄翔鹏先生(左二)在“中国古代科学文化国际交流·曾侯乙编钟专题”活动中发言
周代乐悬制度中的编钟
编钟的铸造工艺非常复杂 , 需要耗费大量财力 , 造价高昂 , 需要使用很多“吉金” , 地位高贵 , 是中国古代等级、权力以及宗庙的象征 。 礼器是其第一属性 , 而乐器的功能则在其次 , 这应该是西周编钟“五声缺商”的原因 。 关于周代的乐悬制度 , 《周礼·春官》记载:“正乐悬之位 , 王宫悬 , 诸侯轩悬 , 卿大夫判悬 , 士特悬 。 ”意思是说 , 天子四面摆放乐悬 , 诸侯三面摆放 , 卿大夫两面 , 而士只有一面 。 在现代考古墓葬发掘时 , 出土成套编钟、编磬是贵族等级的标志 , 这不能用其他丝竹等乐器替代 。 王清雷主任认为 , 在陕西澄城刘家洼M2中发现了迄今最早的“轩悬”:该墓椁室西壁、南壁各出土有一套编钟 , 南壁还出土有一套编磬 。 根据曾侯乙墓乐悬的摆放和考古学的解读 , 刘家洼M2的乐悬实际摆放应该是:西侧、南侧各放置一套编钟 , 东侧放置一套编磬 , 由此构成三面的“轩悬” 。 乐悬制度不只是摆放的问题 , 还涉及演奏曲目 。 从文献可以得知 , 当时不同等级的贵族在不同场合演奏的曲目也是不同的 。 音乐考古除了研究乐器类文物的器型、纹饰等之外 , 还需要倾听乐器文物的原始音响 , 采集珍贵的乐器测音数据 。 2019年3月中旬 , 王清雷主任曾给刘家洼遗址M1的编钟、编磬测音 , 并用其试奏乐曲《北京的金山上》 , 以测试其实际的乐器性能 。 试奏表明 , 其音准之好令人感到不可思议 。 尤其感到不可思议的是 , 当时芮国国君已经在使用符合现代通行的音高标准的乐器 。 除此之外 , 陶寺北墓地中出土的编钟、编磬也有相似的情况 , 而且来自卫国的编甬钟与来自晋国的编镈其音高也一致 。 由此可见 , 当时在相当大的地域范围内已经形成了一套统一的音高标准和体系 。
- 演奏厅$因新旧编钟演奏厅搬迁,湖北省博物馆编钟演奏暂停
- 墓葬|三门峡发现战国早期墓葬群,首次发现战国时期铜编钟
- 蟠螭纹#三门峡发现战国早期墓葬群,首次发现战国时期铜编钟
- 墓葬|三门峡发现战国早期墓葬群 并首次发现战国时期铜编钟
- 燕飞!河南三门峡发现战国早期墓葬群 出土战国时期铜编钟
- 编钟|随州市博物馆 青铜史诗讲述传奇故事
- 出土$距今2000多年的战国时期墓葬群被发现 三门峡建市后首次出土战国铜编钟
- 铜鼎#三门峡发现战国早期墓葬群 并首次发现战国时期铜编钟
- 战国时期&曾国怎么消失的叶家山墓挖出180字的编钟,却揭开了千年谜团!
- 湖北省博物馆|近4000人捧场省博新馆首日开放,星空下的编钟人气最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