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钟|王清雷:周代礼乐制度视野下的编钟( 五 )
本文图片
王清雷在陕西澄城刘家洼遗址研究编磬
在对编钟、编磬文物原件进行试奏时可以发现 , “钟磬合鸣”的背后隐藏着音乐声学的奥秘 。 王清雷主任最初只想演奏编磬 , 但是发现其声音短促 , 奏出的乐曲旋律严重缺乏连贯性 , 尤其是长时值的音符 , 后来在刘家洼考古队库房找到了同墓出土的一套编钟与之合奏才解决了这个问题 。 钟的延音很长 , 恰恰可以弥补由于磬声短促而造成的“试奏尴尬” 。 磬的音色明亮清脆 , 像一粒粒晶莹剔透的珍珠 , 但却散落一地;而钟的声音悠扬绵长 , 钟声就像一条精美的长线把散落一地、珍珠般的磬声串了起来 , 由此构成一件完美的艺术珍品 。 原来 , 编钟、编磬这两钟乐器在音乐声学方面正好是互补的关系 , “金石之乐”“钟磬合鸣”的背后原来隐藏着音乐声学的奥秘 。
新世纪的编钟
1999年 , 为迎接新世纪的到来 , 曾铸造一套“中华和钟” , 共108件 , 是中国目前规模最大的一套编钟 , 被列入“吉尼斯世界之最” 。 这套钟分3层 , 最底层的镈用于演奏低音 , 中层为甬钟 , 上层则是钮钟 。 “中华和钟”上的纹饰均有特殊含义 , 这说明从古至今 , 礼乐重器上的纹饰都与当时的重大问题息息相关 。
【编钟|王清雷:周代礼乐制度视野下的编钟】编钟这一古老而神秘的乐器 , 是中国非常重要的音乐文化遗产 。 由于其高科技、高文化以及高艺术的综合特点 , 越来越受到国内乃至国际的注目 。 王清雷认为 , 在“重建礼乐文明”时 , 编钟、编磬是必不可少的一种礼乐文化符号 。 在21世纪的音乐舞台上 , 编钟也将成为传播中华文明、弘扬礼乐文化的光荣使者 , 散发出璀璨耀眼的光芒 。
本文图片
现藏于北京劳动人民文化宫太庙艺术馆的“中华和钟”
精彩的讲座之后 , 王清雷先生解答了观众提出的如下问题:
Q:在西周中后期出现了铸生双音 , 晋侯稣钟上已经出现了调音槽 , 请问这个结构在东周之后的编钟上又是如何演变的?此外 , 来自黄河流域的“晋侯稣钟”和来自长江流域的“楚公逆钟”上的双音钟标识是否都固定为“小鸟”图案?
A:“一钟双音”的发展史可以分三大阶段——原生双音、铸生双音和铸调双音 。 虽然铸生双音以后 , 都在一个大的阶段范围内 , 但是这个大的阶段内部有不同:西周中期晚段到西周晚期使用“挖遂”法 , 即开调音槽进行调音;春秋早期开始 , 则在编钟四个侧鼓部上的音梁处调音 。 就调音方法而言 , 战国末期之前都是用锉磨的方式调音 , 而在此之后出现了刻凿的调音方式 , 比如山东章丘洛庄汉墓中的青铜编钟就使用此法 。 此外 , 音梁的形状也发生改变 , 由之前平缓隆起、较为圆润的板块形音梁变成了楔形音梁 。 每个时期的编钟都有不同的调音特点 , 可以用于编钟的断代 。 同期北方黄河流域和南方长江流域的编钟都用锉磨法调音 , 但是侧鼓音的纹饰标记可能有不同 , 如16件“晋侯稣钟”侧鼓部的“小鸟”纹饰就是不同的 , 其中有些较为简略 , 而有些很精美 。 据我的研究 , 这些钟是两个时代的产物 , 其中4件的年代属西周中期晚段 , 余下12件的年代则是西周晚期的厉王时期 。
Q:请问礼乐制度中除了编钟、编磬是否还有其他乐器?这是一种特定的音乐形式吗?演奏其他音乐的乐器又是何时出现的?
- 演奏厅$因新旧编钟演奏厅搬迁,湖北省博物馆编钟演奏暂停
- 墓葬|三门峡发现战国早期墓葬群,首次发现战国时期铜编钟
- 蟠螭纹#三门峡发现战国早期墓葬群,首次发现战国时期铜编钟
- 墓葬|三门峡发现战国早期墓葬群 并首次发现战国时期铜编钟
- 燕飞!河南三门峡发现战国早期墓葬群 出土战国时期铜编钟
- 编钟|随州市博物馆 青铜史诗讲述传奇故事
- 出土$距今2000多年的战国时期墓葬群被发现 三门峡建市后首次出土战国铜编钟
- 铜鼎#三门峡发现战国早期墓葬群 并首次发现战国时期铜编钟
- 战国时期&曾国怎么消失的叶家山墓挖出180字的编钟,却揭开了千年谜团!
- 湖北省博物馆|近4000人捧场省博新馆首日开放,星空下的编钟人气最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