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迁碑|珪于留文∣举一个例字,看《张迁碑》的书法究竟达到什么水平

张迁碑|珪于留文∣举一个例字,看《张迁碑》的书法究竟达到什么水平
本文图片

【张迁碑|珪于留文∣举一个例字,看《张迁碑》的书法究竟达到什么水平】张迁碑|珪于留文∣举一个例字,看《张迁碑》的书法究竟达到什么水平
本文图片

一、珪
张迁碑|珪于留文∣举一个例字,看《张迁碑》的书法究竟达到什么水平
本文图片

《说文解字》在谈到“珪”这个字的时候说 , “古文从玉(中略) , 小篆重土而省玉” 。 这意味着《张迁碑》里的这个“珪”字本于比小篆更古早的字形 。
可奇怪的是 , 《说文》明明说“珪”字的右边是两个叠放的“土” , 而邓散木、何绍基两位先生的临本都把它写作了一竖带四横:
张迁碑|珪于留文∣举一个例字,看《张迁碑》的书法究竟达到什么水平
本文图片

(左起图一为邓散木临本 , 图二为何绍基临本)
究竟这样临写《张迁碑》对不对 , 《张迁碑》原作者在书丹的时候是否也把“圭”写作一竖带四横呢?我个人对此很有保留 。 让我们从组成“圭”字的部件“土”开始来分析这个问题:
张迁碑|珪于留文∣举一个例字,看《张迁碑》的书法究竟达到什么水平
本文图片

上面是汉代碑刻与简帛书中常见的“土”字形 , 抽绎一下这些字形的共同特点 , 大概是这样的:
张迁碑|珪于留文∣举一个例字,看《张迁碑》的书法究竟达到什么水平
本文图片

“土” 的上横弧线下卧 , 而下横弧线上拱 , 两横往中宫挤压的目的为了要限制字形的纵向伸展 , 在此基础上只需把横向的波势写得长一点 , 这个“土”自然会呈现出隶体经典的扁方字形 。
把这样的两个“土”叠加在一起会发生什么呢?
张迁碑|珪于留文∣举一个例字,看《张迁碑》的书法究竟达到什么水平
本文图片

从这张图上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 , 因为笔画(即上“土”的下横)弧线上拱 , 而笔画(即下“土”的上横)弧线下卧 , 导致这两个笔画之间出现了一个类似于眼睛的空档 。 写出来就是这样:
张迁碑|珪于留文∣举一个例字,看《张迁碑》的书法究竟达到什么水平
本文图片

并且 , 由于上下两“土”的竖笔不是一气呵成 , 所以连起来的时候笔势是不连贯的 , 总体呈现为一条不规则的曲线 。 由此可见:眼睛状的空隙和不连贯的竖笔是我们判断“圭”字是否采用两“土”叠加写法的两个基本特征 。
邓散木与何绍基之所以不采用叠加两“土”来写“圭”字 , 是因为《张迁碑》中的那个字形在第二个特征即不连贯的竖笔这一点上表现得不很明显 。
但是从拓片上看 , 它的第一个特征即眼镜状的空隙仍然是清晰可见的:
张迁碑|珪于留文∣举一个例字,看《张迁碑》的书法究竟达到什么水平
本文图片

因此 , 我不赞成把拓片中的“圭”临作一竖带四横 , 这不但不符合字形原本的笔势 , 同时也不符合文字的造字原理 。
最后附上我临写的“珪”字:
张迁碑|珪于留文∣举一个例字,看《张迁碑》的书法究竟达到什么水平
本文图片

二、于
张迁碑|珪于留文∣举一个例字,看《张迁碑》的书法究竟达到什么水平
本文图片

打从我开始临写《张迁碑》的时候 , 我就一直在琢磨:究竟书写这块碑的是一个什么水平的作者呢?
之所以有这样的疑惑而不是笃定原碑作者必是大手笔的书家 , 一定程度上就是因为这个“于”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