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花!一句残菊诗,引起王安石欧阳修争议,其实二人另有深意不关菊花( 二 )


作者判断说,欧阳修、苏轼当然都是熟读楚辞的人。只不过认为,屈原的“落英”不是飘落之“落”,是王安石化用失误了。
但是王楙说并不是那么回事,这几个人都是饱学之士,怎么可能不熟读离骚呢?
这里,他提出“特知屈原之心,不以落英为飘落之落。但是这个说法被钱钟书先生反驳。
菊花!一句残菊诗,引起王安石欧阳修争议,其实二人另有深意不关菊花
文章插图
四、钱钟书的评价钱钟书先生,在《管锥编-楚辞洪兴祖补注》中,专门讲到自己对于“落英”看法。这里的落英之落,就是飘落的落。
另外,王安石认为菊花会飘落,可不是偶犯,而是惯犯:
《荆文诗集》卷四七《县舍西亭》第二首:“主人将去菊初栽,落尽黄花去却回”。盖菊花之落,安石屡入赋咏。
夫既为咏物,自应如钟嵘《诗品》所谓“即目直寻”,元好问《论诗绝句》所谓“眼处心生”。乃不征之目验,而求之腹笥,借古语自解,此词章家膏盲之疾:“以古障眼目”(江堤《服敔堂诗录》卷八《雪亭邀余论诗,即以韵语答之》)也。
王安石《县舍西亭》诗云:
主人将去菊初栽,落尽黄花去却回。到得月年官又满,不知谁见此花开。
可见,王安石诗中写的就是落尽的菊花。
对此,钱钟书批评道,王安石犯了“以古障眼目”的毛病,只知道读书,不知道实践,不去观察和验证事实,而是仅仅凭着古书中所言(求之腹笥)作为自己错误的开脱解释。
作诗不能只凭自己想当然,要眼见为实。 “眼处心生”这四个字出自元好问《论诗绝句》
眼处心生句自神,暗中摸索总非真。
画图临出秦川景,亲到长安有几人?
而且,钱钟书还考据了这一错误可能的由来。
菊花!一句残菊诗,引起王安石欧阳修争议,其实二人另有深意不关菊花
文章插图
五、残菊飘零满地金的由来西晋的张翰有《杂诗三首》, 其一:
【 菊花!一句残菊诗,引起王安石欧阳修争议,其实二人另有深意不关菊花】暮春和气应,白日照园林。
青条若总翠,黄华如散金......
张翰,就是“莼羹鲈脍”典故的主人公,他的这首诗虽然有“黄华如散金”之语,但是第一句就说了“暮春和气应”,这是写春花,不是写秋花。
到了唐朝,崔善为《答王无功九日》中用以为典:
秋来菊花气,深山客重寻。
露叶疑涵玉,风花似散金。
摘来还泛酒,独坐即徐斟。
王弘贪自醉,无复觅杨林
这里的“风花似散金”就是写菊花了。但是第五句写道“摘来还泛酒”,可知这些风中如同散金摇摆的菊花,并没有飘落委地,所以需要“摘来”。
这个风中的散金,到了王安石的笔下,就成了“残菊飘零满地金”了。
钱钟书评价说,王安石认为菊花也是黄色的,于是把张翰的“黄华如散金”拿来写菊花了:
至安石以菊英亦黄,遂迳取张翰之喻春花者施之于秋花,语有来历而事无根据矣。
语言有来历,但是与事实相悖,这是用典的失误。
菊花!一句残菊诗,引起王安石欧阳修争议,其实二人另有深意不关菊花
文章插图
六、欧阳修另有所指?大部人都认为,这首诗是王安石因为失察,所以作诗有误。但是,宋朝的王楙《野客丛书》中,提出另外一种可能。
他认为,王安石其实并非不知道菊花不落,而欧阳修也并不纠结于菊花是否飘落,而是另有所指:
欧公讥荆公落英事
士有不遇,则托文见志,往往反物理以为言,以见造化之不可测也。屈原《离骚》曰:“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原盖借此以自谕,谓木兰仰上而生,本无坠露而有坠露;秋菊就枝而殒,本无落英而有落英,物理之变则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