韵尾|做学问要“会搭架子”

学人小传
王力(1900—1986) , 字了一 , 广西博白人 。 语言学家、教育家、翻译家、散文家 。 早年考入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 , 后留学法国 , 获巴黎大学文学博士 。 回国后 , 先后在清华大学、燕京大学、广西大学、西南联大、岭南大学任教 , 曾任中山大学及岭南大学文学院院长 。 1954年后任北京大学教授 。 著有《汉语史稿》《汉语语音史》《汉语语法史》《汉语词汇史》《中国语言学史》《汉语音韵学》《同源字典》《龙虫并雕斋文集》等 , 主编有《古代汉语》 。 图片由作者提供
【大家】
王力先生是中国语言学的一代宗师 。 人们经常评论王力先生“会搭架子” , 从一个侧面道出了他研究中国语言学极为重视系统建构的鲜明特色 。 说王力先生“会搭架子” , 一方面是指他在对汉语进行精细的微观研究基础上成功构建了多种宏观性系统 , 另一方面是指他对于理论创新有自觉追求 , 通过成功构建研究汉语的多种宏观性系统 , 率先揭示了大大小小的中国语言学规律 , 照亮了语言学星空 。
“语言是一个系统”:这个原理一生受用
系统是一个具有某种特定功能的有机总体 , 由相互独立又相互依存、联系、作用的不同部分构成 。 语言符号是由不同层级构成的复杂社会系统 , 语言研究中 , 给一门学科“搭架子”和对其中个别字词句的微观考察都可以是系统研究 。 郭锡良先生在《王力先生的学术道路》中比较详细地总结了王力先生所创建的中国语言学多种学术体系:“(王力先生)在汉语音韵学、汉语语法学、汉语史、汉语词汇学、中国语言学史、汉语诗律学等许多方面都作出了创立学科体系的贡献 。 ”王力先生创建这么多学术体系 , 在世界语言学史上都是罕见的 , 其中有的是原创性的 , 有的是集大成性质的 , 都能做到血肉丰满 , 体系完备 , 沾溉后人于无穷 。
王力先生反复强调系统研究的重要性 , 总结系统研究给他治学带来的深刻影响 。 他的《汉语史稿》说“每一门科学都不是孤立的 , 都是和其他科学部门有联系的” , 强调不能孤立、片面地研究汉语史 , 将研究视野局限在汉语史内部;谈到汉语史的研究方法 , 他指出要“重视语言各方面的联系” , “在语言的构成部分中 , 语音、词汇和语法是有机地互相联系着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 平常我们把这三方面分开来研究或分开来叙述 , 那只是程序问题 , 并不意味着这三方面是截然分开的” 。 在《汉语史稿》的《绪论》部分 , 王力先生举“词”这种语言现象为例 , 指出“词”是意义、声音、形态结构组成的一个整体 , “语音的关联往往意味着词义的关联(例如‘小’和‘少’)” , “词尾的产生往往引起语音的轻化(例如‘子’‘们’‘了’‘着’)” , “我们如果不全面地研究这三方面的因素 , 我们就不能发现一个词的特征”;汉语语音史部分 , 第一节就是“语音和语法、词汇的关系” , 举出联绵词和骈词等证据;汉语语法史部分 , 特地在开头举出汉语音变构词等证据;汉语词汇史部分 , 专门举出汉语同源词等证据探讨语音、词汇、语法相结合的研究 , 都贯彻了这种研究理念 。 后来出版的《同源字典》更是集中探讨汉语史上的同源词 。 这种研究理念 , 在今天仍然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和针砭作用 。
《先秦古韵拟测问题》谈到古音拟测的意义:“所谓拟测或重建 , 仍旧只能建立一个语音系统 , 而不是重建古代的具体音值 。 如果拟测得比较合理 , 我们就能看清楚古今语音的对应关系以及上古语音和中古语音的对应关系 , 同时又能更好地了解古音的系统性 。 ”王力先生在《我的治学经验》中说:“‘语言是一个系统’这个原理我一生受用不尽 。 我用这个原理指导我的语言研究 , 相信是有成效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