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墨&浅谈纸材料在水墨语言流变中的状态( 二 )


水墨&浅谈纸材料在水墨语言流变中的状态
文章插图

人们想出了在纸浆中加入植物淀粉糊的方法,这个工艺被称为施胶。可是用淀粉糊施胶造出来的纸,纸面容易发皱。唐代的人们发现,用动物胶来代替植物胶,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保证纸面光滑。
唐代最常用的动物胶我们现在还在用,这就是制作胶矾水所用的明胶。唐代的施胶工艺已经可以区分出生纸与熟纸。通过施胶、砑光、加蜡、填粉、涂布等各种工艺制造出来的熟纸,其受墨效果完全可以和絹相媲美。不过唐人对新施胶工艺下造出的抗水性极佳的熟纸并不热衷,还是更喜欢植物淀粉施胶所做出的不那么熟的纸。
隋唐时期,人们开始重视比麻纸更薄滑洁白与柔软的皮纸,发现皮纸比麻纸更适宜书画,抄造皮纸的数量开始增长。现在仍然作为水墨画主要用纸的青檀皮纸就属于皮纸。唐代对皮纸的重视为后来宋元皮纸的兴盛做好了铺垫。
隋唐时期,纸不再像前代那么小,从这个时期起出现了大纸。自汉以来,各个时代的纸纵高一般都是当时的一尺,魏晋尺1尺=24.12cm,唐尺1尺=31.1cm,更为重要的是隋唐时期纸的横长变得非常可观,根据宋苏易简《文房四谱》的记载,唐末抄造出的榜纸高一尺,长达一丈(31.1cmX311cm)。
平滑洁白的纸面,柔软细薄的质地,大幅的面积,低廉的价格,纸的质量已经稳定下来。隋唐时期,纸本绘画的存世量比魏晋南北朝时期可观。不仅在敦煌藏经洞中发现了很多绘制于此时的佛像与人像画,甚至连著名画家的纸本作品也有传世。
水墨&浅谈纸材料在水墨语言流变中的状态
文章插图

唐代画家韩混的《五牛图》是传世作品中最早的纸本名人绘画。这幅画在纸上的画画得比较随性,对牛肉体的晕染很轻松,并且有意加强了水墨层次变化的感觉,在塑造外轮廓的“勾”中,笔画里带有一些不经意的飞白,有带着皴擦味道的追求。
水墨画其实是在唐代被确立下来的。唐代的诗人王维已经开始纯用水墨画画。唐代的水墨语言也很丰富,虽然保留下来的图画不全,但是我们知道唐代既有李昭道这样用“小斧劈皴”的皴法画画的画家,又有张操、王洽这样画泼墨的画家。
张操的泼墨并没有传世,我们借用同样是唐代的诗人李白的墨迹来参照一下。看看李白这幅书写在纸本上的《上阳台帖》:它的用笔格外的爽快,粗放的大笔在纸上非常游刃有余的书写,在书写中的随意性很大,这样的笔墨用法将书写时的爽快状态也很好的保留在了纸里。
这不正是那个“毫飞墨喷”的真实写照?通过李白的书法与符载的描写,让人不能不想象:唐代的泼墨画该是多么爽利快意!在隋唐时期,人们对新的水墨语言的尝试又大胆,又热情。水墨作为这个时期绘画所追求的新语言,非常有活力。
隋唐时期是水墨画的酝酿期。这个时候的纸更接近后来成熟的宣纸。人们喜欢纸,主动去使用纸。不过在隋唐时期,纸已经是书法的主流了,却还不是绘画的主流。人们还在尝试纸,发现纸。这个时候既是纸进入水墨的酝酿期,又是水墨画自己的酝酿期。隋唐时期的人们一边在絹上作画,一边也忍不住不断的在纸上尝试。这个时候的水墨画还只有个影子。纸在绘画领域里,也还是小范围的初探起。
水墨&浅谈纸材料在水墨语言流变中的状态
文章插图

水墨与纸碰撞的五代宋元时期
五代时期继承了隋唐的造纸工艺并将之完好的传递于宋元,宋元时期进一步的发展,使中国传统的造纸技术全面成熟。原本在唐朝广受文书欢迎的麻纸与藤纸转向式微,转而兴盛的是竹纸与皮纸。竹纸以其平滑发墨、宜笔锋且韧性很好而受到书法家们的喜爱。皮纸不但有竹纸的上述优点,还比竹纸要抗虫蛀。皮纸与竹纸是宋元时期的主要用纸。总体来说,书法多用竹纸,绘画多用皮纸。到如今的绘画中,皮纸依然占据着绘画的主流。在实际画水墨画的经验中,很明显的可以感受到,皮纸对于水墨语言的捕捉更为敏感,品质优秀的皮纸可以呈现更为丰富的水墨语言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