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墨&浅谈纸材料在水墨语言流变中的状态( 五 )


不过每个时代总有那么一些被称为天才的画家,当他们出现在明代这样的时期,颇能为沉闷的气氛带来一些振奋。徐渭就是这样一位画家,他是继承背景下难得的探索型画家。徐渭几乎所有的传世作品的面貌都很与众不同。
水墨&浅谈纸材料在水墨语言流变中的状态
文章插图

以他的代表作《杂花图》(图3.3)卷为例,我们可以看到,他极爱用富有丰富水墨层次变化的泼墨语言。虽然这种语言早在唐宋时期就为他的前辈们所喜爱,但他无疑为泼破墨语言又添上了属于自己的精彩一笔。在他的画中,水墨语言的层次变得更丰富、视觉效果更绚烂。
他极其大胆的任凭水与墨在纸面上肆意的碰撞与交融,很明显,他对水墨漫浸的掌控能力,对水墨分层的熟悉度,都较他的前辈们更上一层楼。他以极大胆的尝试为大块的泼墨、爽利的勾皴飞白、浓淡有致的涂染节奏,找到充满他个人风格的最佳表达。
在清代的水墨语言,继“传承时代”明代之后,活动空间的气氛更加沉闷,甚至退步。明代水墨语言所呈现出的令人担忧的僵化倾向在清代被肯定了。也许是受到时代条件所限,即使是在清代最崇尚摹古的“四王”的画作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们对水墨语言的应用并没有比他们所模仿的前辈们熟练、丰富或生动。
这些画与其说是创作,不如说是更向是学习中的“课堂笔记”。作画人将大量的精力放在了对前辈探索出的水墨语言的僵硬描摹上。这种懒惰的描摹破坏了艺术家对他们所描摹的东西中真正值得学习部分的感受力。反而使描摹者无法真正的画出他们所想描绘出的东西。这个时期对水墨语言掌握的熟练程度,整体上说赶不上之前的明代。清代也有明遗民的大师朱耷,不过水墨的整体气氛还是较明代更为没落。画论越来越精彩,越来越丰富,但水墨画本身所能传达与带给观者的热忱与震撼,已经不能和它的从前相比。
在明清两代,水墨呈现一种光继承不思考的状态。虽然画论越累积越多,但是并没有出现什么如同隋唐时期一样改变根性的思维。思考如果一直在原地打转那就是思考的懒惰。拾人牙慧,嚼嚼别人嚼过的馒头,基本就是明清时期水墨与纸的共同状态了。
水墨&浅谈纸材料在水墨语言流变中的状态
文章插图

结语
中国是发明造纸术的国家,中国也是享有纸的好处最长的国家。我们制造出了纸,又将我们全部的文化书写与图绘在纸上。水墨是中国特有的画种,它连接着中华文明的根。
在过去近两千年的发展中,水墨与纸走到一起,共同创造了中国古代绘画的辉煌。可在这个种过程中,古人们是在沿着同一个方向探索发现与使用纸。对纸的探索还只是冰山一角。其实纸还有更多的可能性,我们完全可以打破以往的思维,从纸性、从纸的地位的变化、从对纸的文化内涵的思考等等一些更新的角度去重新审视纸。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