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氏$贺天健课徒画稿研究!( 二 )


2.稿中存“真”意。
贺氏课徒画稿的创作之源来自于自然,寓自然于胸中成为画师的“真意”,即在创作中求真。贺天健先生具有敏锐的洞察力,提倡“甄陶天机”。他曾在1957年撰写《黄山派和黄山》一文中说“石涛得黄山之灵,梅清得黄山之影,渐江得黄山之质”,由此看出他十分注重山水画神质与形象的结合。贺先生年轻学画的时候就常常到山里去领会大自然的瑰丽景色和体味其中规律,将家乡无锡到宜兴一带的山和太湖的水当做画稿来学习。他擅长将自己所吸收到的大自然的“真”实景象、“真”情画意以及自己融化在山水中的“真”情实感融合起来,用哲学化的思维、诗化的语言以及美学化的意境表达出来。
贺氏$贺天健课徒画稿研究!
文章插图

3.传承求创新。
在强调基本功、求真基础上,贺氏的教学思路并不是把学生的思维固化,而是于传承中求创新。有人说,继承者才是创新者,贺天健先生对此也透露出深刻的感悟。他常教导学生:“‘推陈出新’,先要懂得‘陈’,熟悉了‘陈’,在‘陈’的基础上体验新的生活,吸收新的养料,才出得了‘新’……对‘陈’只是遥远地瞟一眼,少接触,不深入,自以为懂了,就急急忙忙去创‘新’,这样往往不自觉地丢掉了优良传统,而创的所谓‘新’,也很难使人接受。”基于这一点原因,贺先生也一直坚持让学生临摹古画,在继承古人的绘画精髓基础上再进行创造。
尽管严格要求学生临摹古画,继承和掌握古代绘画中的精髓,但在学习传统方面,贺先生主张“按照朝代,选择有生机、有发展的流派”,“教学生学画不能只教自己的一套方法,……使学生结死在老师个人狭隘技法的躯壳里,必然误人子弟,贻害后辈”。因此,贺先生在教授技法过程中也是博采众画家之长,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4.经验与精神。
在绘画经验方面,贺先生总结出一套学习山水画的阶段步骤,即“介绍历史”、“选临古代名作”、“写生与创作”三步。这三步是逐步递进的过程,前一阶段都是后一阶段的基础。只有一步一步地夯实基础,才能够达到绘画所需要的境界。
贺氏$贺天健课徒画稿研究!
文章插图

在绘画精神方面,贺先生在教学中“总是带着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承前启后的高度责任感,讲述着我们民族绘画的优良传统以及在世界上的影响,使我们感到不仅仅是在向他学画,而是把继承发扬我国千余年的民族绘画传统的重任自觉地肩负起来”。以这样的观念和精神教授学生,使学生学到的不仅仅是绘画技法,更重要的是有成为一名画家所应具备的心理素质和艺术追求。
(二)贺氏课徒画稿有其特殊的艺术价值
1.与现存其他课徒画稿相比,贺氏课徒画稿颇具新意。画稿从画作到画上批注皆为贺先生“原创”,是在贺先生去世后由保留收藏该画稿的学生提供而结集成册的。但其他课徒画稿如《潘天寿吴之诸乐三课徒画稿笔记》等则是由学生收集整理一位至几位老师的整幅画作或绘画草稿,配上自己的分析编著而成的,并非画家本人创作的课徒稿。此外,《潘天寿吴之诸乐三课徒画稿笔记》一书编者在序言“缘起”中也表明书中文字内容是学生整理的笔记,并非全是随堂老师的“口语录出”,仅是他们的“主要精神”外加编者自己的一些“感触与随想”。这样一来,画家最初的教学理念在一定程度上就打折扣了。而贺氏课徒画稿最初的创作意图就是教授学生,由贺天健先生当堂作画成稿,并非学生合著再版,其分量不言而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