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给巴尔@今年诺奖在想啥?

北京时间10月7日19点,瑞典文学院公布了2021年诺贝尔文学奖的得主,结果出乎很多人意料,直播时很多人甚至都听不出来这个获奖者的名字到底是什么——Abdulrazak Gurnah——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
桑给巴尔@今年诺奖在想啥?
文章插图
图片来自诺奖官网。
这个来自坦桑尼亚的英语作家获奖,完全出乎所有人的预料,他此前连布克奖都没有获得过,只是入围过两次提名(但也没关系,后来他成为布克奖评委了)。他没有任何作品被翻译成中文,好不容易有几个短篇在零星的非洲小说选中出现过,然而问到出版社的时候,出版社也说,这个版权没有续约,早过期了。今年的诺奖得主如此冷门,或许会印证之前读者的吐槽——在这个没有大师的年代,诺奖颁给谁都一样。其实倒不是这个年代没有大师,只是诺奖今年的选择实在有点矫枉过正的感觉,毕竟自从诺奖风波之后,诺奖评委许诺的将会更加关注地缘多样化的评选结果,过去三年里依旧没有实现。
撰文 | 宫子
01
古尔纳是谁?
来自坦桑尼亚的英语作家
诺奖委员会给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的颁奖语是,“因为他对殖民主义文学的影响,以及对身处于不同文化夹缝中难民处境毫不妥协且富有同情心的洞察”。然而,古尔纳生于坦桑尼亚,长住英国,用英语写作,而在坦桑尼亚,英语是一种对立的语言,是后殖民的象征。2015年,总统贾卡亚·基奎特宣布进行教育改革,坦桑尼亚所有学校将放弃教授英语,只教授斯瓦西里语。就此,坦桑尼亚成为了撒哈拉以南、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使用非洲语言作为教学语言的国家。
那么,使用英语写作的古尔纳,还能否代表他的国家坦桑尼亚,他的小说又究竟在何种意义上体现了颁奖评语所说的“对殖民主义文学的影响”呢?
桑给巴尔@今年诺奖在想啥?
文章插图
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1948年生于坦桑尼亚,后长住英国,用英语写作。
古尔纳于1948年出生于桑给巴尔,二十岁时前往英国留学。这段经历首先给他奠定了写作的基础主题。古尔纳的小说里,主人公基本都是因为进入了某个新的社会环境,从而导致原有的社会身份与自我认同支离破碎。1987年,他完成了自己的首部小说,《离别的记忆》(Memory of Departure),讲述的就是一个非洲男孩从东海岸离家的原因,之后一年的小说《朝圣之路》(Pilgrim's Way)更激进一些,主人公的身份更具政治意味,他是个穆斯林学生,进入英国,与当地的种族文化发生激烈对抗。
在第一本小说里,古尔纳主要还是从肉体角度出发,以身体和性为出发点,借助一些哲学问题来思考一些与坦桑尼亚历史现实相关的主题,而到了后一部小说,他的现实主题开始变得更加明确。另外在前两本作品和他入围布克奖之前,1990年,他还写了一本小说《多蒂》(Dottie),它的主题和之前都不一样,是以二战后伦敦的一位女子的悲惨遭遇为叙事主体的,这也是迄今为止,古尔纳唯一一部以女性为主人公的小说。主人公多蒂·巴尔弗只知道自己的名字很美丽,却不了解名字背后的历史,在进一步的探索后,她才发现这个魅力名字的背后其实掩藏着一段悲惨的、被英国人压迫的家族历史。
可以看出,在前三部小说中,古尔纳还是在试图从单一的身份模式出发,对人物的命运进行局部的剖析和探索。其实,世界上这样写小说的作家大有人在,并不能体现出独特的艺术性或观察视角。而到了1994年,《天堂》(Paradise)这本入围了布克奖提名的小说则显示了古尔纳在写作主题上的进一步深化,从单一的批判转型更宏观整体的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