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庙|离开寺庙的女硕士:佛灯下“摸鱼”,“下山”后卷自己?( 四 )


「寺庙不是一个逃避的地方 。 」简宁承认 , 寺庙适合躺平、养老 , 她在里面确实干得很快乐 , 但一想到以后的生存压力 , 她就躺不下去了 。
简宁从小跟母亲生活 , 物质方面并不富足 。 进入大学后 , 她决定不再跟家里要钱 , 把每月生活费压缩到600元 , 连校门口一个鸡蛋饼也不舍得吃 。 她拼命做兼职 , 比如寒假代喂猫粮、当铲屎官……「我是从这种生活过来的 。 一直在寺庙工作 , 万一真有事情需要用钱 , 物质上会没有安全感 。 」
很多网友表示羡慕寺庙的工作 , 但简宁认为 , 这其中存在「误解」的鸿沟 。 如果可以真的来 , 他们不一定愿意干 , 因为寺庙没有所谓的上升空间 。
这里更适合什么样的年轻人呢?大概有两类:本身就没有生活压力;或者生活纯粹、物质欲求很低 。

前一类 , 比如她的同事中有当地拆迁户 , 不差钱;后一类 , 也不少 , 她有两个同届师兄 , 都是耐得住性子的高学历年轻人 。 从他们脸上 , 旁人能看出真正的欢喜 。
其中一人 , 干的新媒体小编岗位 , 他喜好昆曲 , 对流行文化不感冒 。 有一次 , 大家议论一张海报上的张曼玉 , 然后突然发现 , 这个师兄不认识张曼玉是谁 。 「一个90后不认识张曼玉 , 真的很夸张 。 」
另外一个师兄 , 经常开开心心去后山练习唱歌 , 给人无所欲求、安于现状的感觉 。 简宁观察 , 两个人综合能力都很强 , 是那种在任何一个岗位上都能很负责的人 , 只是他们选择了寺庙这一特殊的工作环境 。
致于不太安于现状的人 , 可能怎么都容易挑出错来 。 「不是换了一个环境 , 一定就能过好 。 环境跟人是相互作用的 。 」她提醒 , 真奔着到寺庙「修补心灵」的目的 , 不如选择做义工 , 而不是做员工 。 因为即使寺庙工作再清闲 , 也没那么好躺平 。
十一假期 , 简宁带着现在的年轻同事们去寺庙拜佛 , 与前同事——法师们一起喝茶聊天 。 这大概是前员工的福利之一 。
在某次临别时 , 法师关心她在公司累不累 , 然后淡淡一句:卷累了 , 就回来上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