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以张旭为对象研究其对狂草美学的贡献

我们尊称张旭和怀素为“颠张醉素”,他们的草书尽管大体上都是呈现出一种癫狂豪放且肆意的感觉,但是仔细研究我们可以知道,他们的性格,处世态度以及他们实际上书写的风格来看,他们两个人的差别还是很大的,有着天壤之别。张旭是“捐狂”的极致,怀素则是“张狂”的典型。
狂、捐的表现也是受儒家和道家两种思想影响的不同结果。狂者受儒家思想影响,而捐者主要受道家思想影响。张旭也是这样一位高逸之士,他表现出来的“捐狂”.与道家思想密切相关。道家的美学精神在张旭这里得到了真正的体现。张旭在精神上摆脱了一切“物役”。处下位而不卑,白发老于闲事,意在青云之间。
美学@以张旭为对象研究其对狂草美学的贡献
文章插图
张旭是一位非常人,他将胸中块垒转眼化成笔底的波澜,将半生的颠簸遭遇及怀才不遇的怨愤之气幻化成纸上的奔腾之气。正所谓,悲愤出狂草,张旭借助狂草的抒情特性将内心如潮涌动的情感抒发出来。狂草书艺术的强烈感染力具有其他书法无法取代的抒情优势,其没有丝毫功利性的纯艺术创作也是其他书体无法比拟的。他常常借助酒和“情”相互激发,共同促成了似癫亦狂的忘我创作状态。
张旭由抒发心中块垒而写就的一幅幅书卷,每一次的即兴发挥,犹如伯牙操琴,奏出啤蜒之音,绝不是临源思水一瞰而就。这种发挥既了需要长时期艰苦地积累,又需要惊人的胆魄和过人的慧力。张旭是位性格豪迈癫逸之人,他借助酒神的力量,在醉书中将草书推向一个表现个人狂逸情感的高潮。张旭就这样驾驭着情感的千里马,紧握着法度的组绳,在狂草的天空,不受羁勒,自由驰骋。对于狂草,张旭最大的贡献就是给狂草烙上强烈抒情性的印迹,在抒情中挥洒自如。
张旭其人
张旭(约公元675-759年),字伯高,又字季明,吴郡(今江苏苏州)人,生活在书法世家,其母陆氏,出生江南望族,是初唐书法家陆柬之的侄女,虞世南的外孙女。陆氏以书传业,有称于史。陆柬之书学舅氏而能青出于蓝,其子陆彦远,因能秉承家学且精于笔法,故为人称道,有“小陆”之称。张旭豁达洒脱,才华横溢,才华卓越,介然不群。朱一长文在《续书断》中记载:“张旭,吴县人。
嗜酒,善草书,每醉后号呼狂走乃下笔,或以头濡墨而书。既醒,自以为神,世呼‘张颠’。初仕常熟尉。自言始见公主担夫争道,又闻鼓吹而得笔法。观公孙大娘舞剑器,乃尽其神……”张旭自小在其堂舅陆彦远的指导下学习书法,故深得陆家笔法,在楷书和行书方面打下了扎实的基本功。
朱长文《续书断》中记载其“授法于陆柬之”。颜真卿《怀素上人草书歌序》以为“旭楷法精深,特为真正”,韩方明《授笔要说》也谓其楷书,“至张旭始弘八法,次演五势,更备九用,则万字无不该于此,墨道之妙,无不由之以成也”。”至于楷法,徐浩、颜真卿并出其门下。
美学@以张旭为对象研究其对狂草美学的贡献
文章插图
唐帝王皆重视书法,且以楷、行为尚。君臣论书,留心真迹,赏玩传习,倡导新风。这主观上是出于粉饰治具的需要,但客观上却有力地推动了书法艺术的繁荣和发展。
所以,唐代书法盛行,名书家辈出,远承魏晋,后盖宋、元、明、清。草书的书写,便于书写者把感受和情绪安放到刘一象化的线条中,使书写者的精神得到安顿和解放,这种特点恰恰适合奔放浪漫的唐人。由此看来,草书是书法家生命力量的激情迸发,是情感的抒发。狂草的艺术核心不是明理而是抒情,其在强烈抒情时,甚至还随着线条的加剧运动带来荒诞、狂肆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