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被视作卡尔维诺与纳博科夫的同类,欧洲最后一代知识分子写作( 二 )


一对奇怪的父子 , 艺术化的自杀手法——如果说《仪式》的情节还可以吊吊读者的胃口 , 《万灵节》的故事则乏味得让人郁闷 。 通篇故事写一对男女在柏林一段温温吞吞乏善可陈的爱情 , 相处时间加起来不到三十个小时 , 竟写了洋洋洒洒二十多万字 。 小说的书名“万灵节”是西方的一个宗教节日 , 在万圣节的次日 。 该节日纪念死去的信徒 , 其罪尚未洗净 , 还不能上天堂 。 在这一天 , 人们相信亡灵会归来 。 故事的主要场景并不是发生在万灵节 , 然而主人公阿瑟·唐恩倒像是一直生活在这样一个节日——半明半暗、阳间和冥界的交错之中 。
如其所示 , 诺特博姆的小说情节并不曲折 , 甚至有时候显得沉闷 , 他在寻常事物中灌注的哲学思考却颇为精彩 。 在《仪式》中 , 我们能看到对时间记忆的感悟、关于宗教的对话、对存在问题的争辩 , 甚至是关于瑜珈的议论 。 书中涉及到的人类仪式 , 至少就有基督教圣餐礼、苦修会的冥想、伊尼的割礼、犹太教的明耶、佛教的入定、日本茶礼等 , 每种文化、每段人生都与一些仪式紧密相连 。
|他被视作卡尔维诺与纳博科夫的同类,欧洲最后一代知识分子写作
本文图片

《万灵节》亦是如此 。 故事的每个枝节都被作者用来连缀自己思绪的片段 。 阿瑟的“狐朋狗友”在酒馆里的胡侃 , 或是阿瑟自己在柏林雪地漫步时的遐想……谈论、思考的话题从奥德修斯的远航 , 到尼采抱着驴子哭泣;从冯·宾根的音乐 , 到卡斯帕·大卫·弗里德里希的画作 , 难以穷尽 。 无怪乎澳大利亚《世纪报》在向读者推荐诺特博姆的小说时称:读他的小说 , 最好带一本百科全书 。
诺特博姆可不会为自己的书难读而感到抱歉 。 他在接受采访时辩解道 , 一本书写得过于复杂确实会丢失掉一些读者 , 但我的一些书写到艺术家、哲学家这个复杂群体 , 那这本书就应该是复杂的 。 “我不希望写一本很简单的书 , 但要是能写一本让读者绞尽脑汁的书 , 那也不错 。 ”
不管怎样 , 相比他的长篇 , 《狐狸在夜晚来临》还是要简单一些 , 里面八个故事,就像作家赵松说的那样 , 其中的主要人物多数都是生活在异国他乡的荷兰人 。 而且 , 诺特博姆在写这些人物的时候 , 无论以何种方式呈现他们的命运 , 都会赋予他们只有在异国生活的情况下才会有的某种气质 。 “无论他们的命运以何种方式在哪里展现 , 其实都暗示着类似的生活状态 , 那就是漂浮 。”
3
在一次访谈中 , 诺特博姆坦言:自己的写作来自于旅行见闻 。 此言不虚 , 诺特博姆一生热爱旅行 , 游踪遍及大半个世界 , 单是住过的旅馆就让他写成了《流浪者旅店》 。 他说:“宾馆里的房间不计其数 , 在每一个房间里 , 我都写了一些东西 , 因为我的很多前期工作在旅行中就完成了 。 ”
|他被视作卡尔维诺与纳博科夫的同类,欧洲最后一代知识分子写作
本文图片

|他被视作卡尔维诺与纳博科夫的同类,欧洲最后一代知识分子写作
本文图片

而诺特博姆的作品开始为中国读者所知 , 也正是源于新译名为《西班牙星光之路》的那本《绕道去圣地亚哥》 。 诺特博姆说 , 他从来没有这本书当成书来写 。 “我常会回头去写圣地亚哥 。 对我来说 , 它是西班牙的精神首都 。 西班牙就如同不同国家的结合 , 只是通过这个地方汇聚在一起 , 因为它是西班牙守护者、使徒雅各的埋葬地 。 我只是一篇一篇地写 , 没有想到它会成为一本书 。 不过最终还是成了一本书 , 但是我想这书也会原谅自己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