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被视作卡尔维诺与纳博科夫的同类,欧洲最后一代知识分子写作( 三 )


与此相仿 , 《流浪者旅店》也可以说是系列文章的结集 。 在这十四篇游记性的散文里 , 诺特博姆写到欧、亚、非、澳四大洲的多个城市 。 与小说一样 , 诺特博姆的游记里 , 也包含了太多传统“游记”中不会具备的哲思和情绪 , 因此传统的“游记”写法也注定承载不了这本书的内容 , 于是他选择了一种近似于意识流的手法进行叙述 。 作为游记作家 , 诺特博姆也以他独特的叙述 , 深入到历史、文化的幽深之处 。 以有评论的说法 , 他的游记相比玛格里斯、布瑞南、弗莫尔以及莫里斯等以写游记见长的作家也毫不逊色 。
|他被视作卡尔维诺与纳博科夫的同类,欧洲最后一代知识分子写作
本文图片

这位五十多年来行踪不定的作家 , 在人生之初 , 却不见有多少不寻常之处 。 他1933年生于海牙 , 幼年时父亲即死于二战空袭 , 母亲后来成了一位“非常严格”的天主教徒 , 他被送入教会办的学校寄读 , 前后多所 , 有圣方济各会的、圣奥古斯丁修会的 , 但都因其个性难以适应教会学校的约束而未能毕业 。 1951年 , 他开始在希威散一家银行工作 , 1953年因为太瘦弱入伍不成 , 转而开始游历欧洲 。 两年后 , 他发表处女作《菲利普与他人》 , 小说讲述主人公在地中海的漫游故事 , 而又包含了一段重要的中国奇遇 , 作品随后获得了安妮·法兰克奖 。 次年出版诗集《找寻家的死者》之后 , 获得旅行资助 , 从此 , 诺特博姆真正过起了漂泊不定的旅行生涯 。 多年的旅行 , 也让他对世界许多地方的文化有着直接而深入的体验 , 加以他博古通今 , 遂得以在人类文明的广袤时空中任意驰骋 。
或许 , 正是因为长年自由穿梭于欧洲的各国文化之间 , 诺特博姆的小说始终保持了丰富的张力 。 他的作品常常着力于关注非现实性的问题 , 如时间的短暂、记忆的飘忽、现实与思绪的朦胧 , 其文学主题包括死亡、自我的神秘性以及现实与幻想的关系等 , 充满了思辨的哲学意味 。
而对表现形式的不断探索 , 则使他的作品带有强烈的实验性 , 他采用《天方夜谭》《变形记》等文学经典中的框架叙事手法结构小说 , 而各叙事层的写作又大都具有不同的风格 , 故事中嵌套故事 , 随着故事推进 , 框架叙事与各嵌入叙事逐渐融合 , 甚至死去的人物也要活在其后裔里 , 最终参与叙事的融合 。 恰如有论者所言:诺特博姆以他独具一格的创作 , 在传统与创新之间 , 找到了自己坚实的位置 。
译作选读
|他被视作卡尔维诺与纳博科夫的同类,欧洲最后一代知识分子写作
本文图片

《狐狸在夜晚来临》
[荷兰] 塞斯·诺特博姆/著
杜冬/译
【|他被视作卡尔维诺与纳博科夫的同类,欧洲最后一代知识分子写作】译林出版社2021年9月版
贡多拉小舟令人思古 。 当他读到这话时 , 他并不明白 , 即便现在他也不愿意想 , 生怕会失去此刻的忧伤 。 太阳西垂 , 雾气蒙蒙的潟湖上有一条黑色的贡多拉 , 如同飞鸟般的剪影 , 低矮的系船柱如同孤独的方阵大军 , 在远方逐渐隐去 , 仿佛受命要前去杀戮和摧毁 , 他则静静地站在斯基亚沃尼大道(Riva degli Schiavoni)之上 , 手中握着一张快照 , 已经发黄并撕去了一半——这的确够得上悲怆吧?他们的贡多拉当时到港的地点大致就在这儿 , 他们走上岸的地方就在那儿 , 在台阶那 , 或者是更远处的台阶 , 靠近一尊被杀害的女游击队员的雕塑 , 半没于水中 。 当时的天气和今天相似 , 即便从快照上也看得出来 。 他们正坐在台阶上 , 就来了一位年轻的军官 , 指着标志说这里是水警专用码头 。 如今他只需要找到那块标志 , 想来不会太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