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县|日记探微︱一位晚清知县的“文字世界”( 九 )


其次 , 周长森的诗文世界反映了文学史中被遮蔽的一些情况 。 周长森的诗文创作为解读县级以下地方的诗文创作、诗文流通提供了鲜明的材料 。 就周长森而言 , 这些诗文渗入地方相当困难 , 大多数的诗歌因而沦为个人的自娱自乐 。 就日记所见的材料看 , 无论图写山川 , 还是宣扬政教 , 周长森的诗文并未在崇义县引起什么反响 。 这表明 , 文学史所呈现的清帝国文学世界 , 在偏僻地区很难下沉 。 在文学领域 , 我们或许可以说 , 清代存在“文学不下县”的状况 。 类似周长森这样的知县 , 就是主流文学世界流通的最后末梢 。 因而 , 这些文学边缘人也有可能成为探测文学中心动向最敏感的部分 。
如此一来 , 利用周长森的阅读书单 , 也可能挑战一些传统文学史知识 。 由于文学史普遍关注主流文学世界的变迁 , 故论及乾嘉以后的诗坛 , 人们多以“性灵派”“肌理派”等大的诗学流派统摄 , 至于晚清 , 则是宗宋诗风和“同光体”波澜不已 。 然而 , 在文学史关涉的主流诗文世界之外 , 中下层读书人诗文好尚可能大不一样 。 例如 , 周长森即特别喜欢性灵派诗人的作品 , 其中尤以蒋士铨(1725-1785)、张问陶(1764-1814)两家为甚 。 同治九年正月二十七日 , “午后 , 翻《忠雅堂集》” 。 此后的三四月份 , 周长森均在阅读张问陶的诗集 。 四月初十日 , “读《船山诗卷》” 。 四月十四日 , “读《船山诗集》 。 船山先生生于乾隆甲申 , 前予六十年 , 其宦迹终于莱州知府” 。 四月十六日, “阅《船山诗集》” 。 四月十九日 , “读船山《药庵退守诗编》” 。 当然 , 周长森对袁枚诗集也比较喜欢 。 同治九年闰十月十五日日记云 , “灯下检得《随园诗集》 , 阅七、八两卷” 。 可见 , 袁枚诗集久已在他行囊 。 如周长森这样的中低层文人的诗文宗尚 , 表明性灵派诗歌的影响在袁枚等人之后 , 仍有强大的影响力 , 晚清诗坛并非完全是宗宋诗风和“同光体”的天下 。
再次 , 周长森“文字世界”里的联语输出 , 为研究晚清地方文治提供了一扇窗口 , 同时也为联语在古代文学研究中占据位置提供了证据 。 联语在清代特别繁盛 , 就外部因素而言 , 可能与清代社会治理日趋完善有关 , 各类物质建设和社会事务的处理最终可能都离不开联语收束;就内部因素而言 , 联语和诗歌在体式和传情达意上存在诸多相通之处 , 清诗的繁荣可能带动了联语的兴盛 。 更为重要的原因可能在于:联语位于“文学世界”与“杂字世界”的交互地带 , 为精英文人和普罗大众之间建立文字联结提供了重要的通道 。 正如程艾蓝(Anne Cheng)在《中国思想史》绪言所说 , “汉语文本就是一块布匹 , 需要读者适应其中反复出现的纹路 。 它如一把梭子在同一块经纱上穿来复去 , 给人不断重复传统论调的印象 。 我们需留意它一点点描画出来的图案 , 因为这正是其幽深之处 。 ”在明清文化语境中 , 联语可能就是这样一块特殊的布匹 。 精英文人大量使用联语 , 普通民众也参与联语的观看与写作之列 , 证明联语是清代“普化凡庶”的有益工具 , 联语的这项重要功能可能为许多文人把握到了 。
将日记这种特定文献视作理解世界的普遍基础 , 固然不对 , 毕竟 , 日记并非解码万物的万能钥匙 。 然而 , 如果在文学边缘深究周长森《北上日记》《莅官日记》的意义 , 则它的确反映了晚清一类官员文人独特的“文字世界” 。
【知县|日记探微︱一位晚清知县的“文字世界”】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近代日记文献叙录、整理与研究”(18ZDA259)阶段性成果 , 由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首发 。 作者单位为华中科技大学人文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