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秉琦|从仰韶文化到满天星斗( 二 )


这是继类型学之后 , 苏秉琦为研究考古学文化树立的又一个典范 。 此时 , 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建立符合中国考古学的理论和方法论 , 已在他的心中提上了日程 。
20世纪70年代以后 , 随着考古工作在全国各省区的普遍开展 , 周邻地区不断有与中原发展水平相近甚至更为先进的考古发现 , 这使习惯于以中原为中心的传统史学观受到挑战 , 苏秉琦敏锐地把握住这种新形势 , 及时总结 , 提出了中国考古学文化划分区系类型的理论 。
70年代初 , 在河南信阳干校进行“业余考古”时 , 他已开始思考全国考古文化的区系划分 。 回京后 , 他亲临多地 , 对全国积累的考古资料 , 分区进行研究 。 从1979年起 , 他连续发表文章 , 将中国人口密集地区在万年以内划分为相对稳定的六大文化区系:以燕山南北长城地带为重心的北方;以山东为中心的东方;以环太湖为中心的东南部;以关中、晋南、豫西为中心的中原;以环洞庭湖、四川盆地为中心的西南部和以环鄱阳湖—珠江三角洲为中轴的南方 。 六大区古文化各有渊源、特征和发展道路 , 区内和区间大致同步演变又相互影响 , 指出这是夏商周三代文化以及春秋战国时期晋、楚、秦、齐、燕、吴越、巴蜀诸文化 , 从史前时期就已形成的文化渊源和传统 , 从而为秦汉统一大帝国的出现准备了条件 。
考古学文化区系类型理论是在全国各地考古实践基础上形成的 , 既是对中国考古学文化的规律性揭示 , 又是一种最基础的研究方法 , 于是迅速被视为学科的指导思想 , 考古工作从此加快步伐 。 大家虽然对这个理论的具体理解不尽相同 , 却普遍认识到 , 在“多元一体”共识的基础上 , 这一理论还认为 , 多元不等于对等 , 平衡中孕育着不平衡 , 各大区的发展进程又是有先有后的 , 区间的影响是相互的 , 又是有主有次的 , 在这方面 , 周邻地区率先产生某种进步因素并向中原汇集的情况屡见不鲜 , 形成如车辐聚于车毂 , 而不像光和热那样由中原向四周放射 , 通过长期的交汇与融合 , 不断组合和重组 , 使得中华文化丰富多彩 , 连绵不断 , 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 , 无限的创造力和巨大的凝聚力 。 考古学以此为转折点 , 从半个多世纪以来以积累经验、资料和基础理论建设为主 , 真正进入到以复原古史为主的新时期 。 其直接结果是 , 再一次叩启了中国文明起源的大门 。
苏秉琦|从仰韶文化到满天星斗
本文图片

1977年 , 苏秉琦(左)在河姆渡遗址“摸陶片” 。
古史重建
中国有5000年文明史 , 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 但通行的史学观点却认为中国的文明史只能从4000年前的夏代算起 , 此前的1000年只能作为传说时代对待 , 原因是缺乏实物证据 。
苏秉琦在几十年的学术生涯中体会到 , 中国文明起源这一重大课题的解决 , 最终要靠考古学 , 考古工作者要时刻意识到这是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 。 因为中国文明的起源 , 绝不仅仅是一个学术课题 , 而且是牵动亿万人心的大事 。 由于他对此有清醒认识 , 所以当20世纪80年代以来辽西红山文化、江浙良渚文化、晋南陶寺文化和此前的山东大汶口文化、岭南石峡文化接踵显现出社会变革迹象时 , 他最早捕捉到其中不同寻常的学术意义和社会影响 。 在1985年5月于北京大学召开的中国考古学会第五次年会上 , 他就提醒大家要注意一场关于中国文明起源的大讨论即将开始 , 而他自己 , 除了以极大的热情来迎接考古界的这一喜人新形势以外 , 更注重理论上的建树 , 从而始终站在这场大讨论的第一线 , 把握着讨论的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