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端|涩泽龙彦《恶魔幻影志》:凝视古典怪异世界的后现代之眼( 三 )


还有一点颇值得强调 , 涩泽的博学让人震惊 , 这可能与他痴迷博物学有关 , 他所敬仰的学者也往往是各个时代的博学者 。 博物学现在看来并非一个严格的现代学科 , 几乎包含了天文、地理、生物、风俗、历史、宗教、工艺、科技方方面面的知识 , 涩泽取道博物学接触到异常丰富的文献和图像资料 , 再加上文学和哲学方面的广泛兴趣和惊人悟性 , 成为纵贯东西、古今学问的思想者 。 在图像学分析时 , 他能明察秋毫地指出“恶魔”图像在不同时代的复杂寓意 , 又能发觉这些眼花缭乱的符号与历史动向的隐秘关联 。 他并非真正意义上的专业化学者 , 但其博学程度恐怕大多人文学者也只能甘拜下风 。 这样的学识 , 使他可以娴熟地将图像分析与观念史梳理结合得自然圆融 。
不同于专业的艺术史写作 , 涩泽这本“恶魔”艺术史突破了风格史的束缚 , 也不拘泥于简单生硬的艺术社会学 , 而是从神秘学传统进入 , 通过古典宗教和社会观念史多条线索的搭建 , 进入魔鬼产生模式的机制分析 。 作者既考虑到基督教神学 , 也考虑到异端神学及神秘学对“恶魔学”的贡献 , 对多种文化体系的追究决非浅尝辄止 , 而是深入到其思想体系内部 。 例如 , 在泛基督教神学系谱之内 , 犹太教经典《塔木德》和卡巴拉主义(希伯来神秘哲学)、《圣经》的旧约思想、《启示录》思想、新教观念都被频频提及 , 作者对以上思想做出了联动式的生动解读 。 为了解释不同时代、地域魔鬼形象的符号含义 , 他动用了各种知识 , 却又不止于学究般的掉书袋 , 能保留住审美直觉 。 神秘主义者必然非常尊重感觉 , 为了让自己的感觉能以让人信服的方式被诉说 , 他的举证和论述通常是清晰而严密的 。 当然 , 关于“恶魔”的文献毕竟长期处于主流史学视野之外 , 相关的研究总是与巫术、炼金术捆绑在一起 , 因此总被简单理解为一种迷信之学 。 读了这本书 , 读者会发现“恶魔学”显然不是迷信之学 , 其实是在提供有关人类幻想和幽暗意识的惊异卓见 。
异端|涩泽龙彦《恶魔幻影志》:凝视古典怪异世界的后现代之眼
文章图片

涩泽龙彦的手稿
涩泽采取一种开放的现象学观念 , 他引用恩里科·卡斯泰利的话 , 视恶魔性事物是“表现为纯粹攻击性的非存在” 。 涩泽通过众多案例得出结论:魔鬼是流动、迁移之物 , 不断在不同领域中穿梭着 , 它的存在方式就是变幻和运动 。 例如 , 魔鬼与天使必然的斗争性和冲突性在某些时刻也会变得模糊 , 魔鬼与天使之间有时难分难辨 , 甚至会发生角色转换 。 魔鬼的形态深受二元结构的塑造 , 它总是对应着某种与之相应或相反的对象 , 但其面目从来没有稳定存在过 。 它常常被认为是恐怖、死亡的使者 , 但在欧洲中世纪人民极端恐惧心理的驱动下 , 却也可演变为被期待、迎接的对象 。 它虽产生于人的内心深处 , 却既非人类内部的事物 , 亦非客观存在的事物 , 通过“榨取客观性以达到过剩状态” , 过剩又成为魔鬼不断在人类内、外往返穿行的动能 。
这类目光与认识 , 与涩泽所持有的一种后现代主义世界感觉有关 。 战后日本 , 最早使后现代主义博得大众关注的理论家是浅田彰 , 甚至有人认为他是日本后现代哲学的主要奠基者 。 其实在他之前 , 已经有一些思想家和学者领悟到后现代主义的理论精髓 。 比浅田彰大29岁的涩泽以神秘主义把握符号学 , 进入了类似后结构主义的思想领域 , 形成了对理性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深刻批判和质疑 。 在本书中 , 涩泽通过暗示和论证 , 透露出对理性世界的不信任 , 松动了视万事万物皆合乎理性的现代思想惯性 , 并表达出对非理性精神的礼赞 。 他崇尚不确定性、运动性、颠覆性的价值 , 并以此作为体验世界的根本感觉方式 。 在《恶魔幻影志》中 , 这种后现代式的历史观和认识论已展露雏形 。 三年后他写出了《梦的宇宙志》 , 这标志着涩泽式的后现代世界观走向成熟 , 精神质感更显出独特、异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