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中国一线艺术家——著名画家林永松作品欣赏( 三 )


1.开皴法写实的一代先河 。 传统皴法历经千余年的不断程式化 , 至今已经完全违背了皴法存在的实际意义 , 与山石自然的刻画没有任何联系 , 这是传统皴法存在的最大弊病 。 “迷踪皴”的创新就在于以画家自身对所描画山川的熟悉 , 经过艺术提炼 , 把绘画的技法重新拉回到对自然界的重现上来 , 在“迷踪皴”法的催动下 , 纸上峰壑与自然天籁产生了真正精神、气质上的融合 。
传统|中国一线艺术家——著名画家林永松作品欣赏
清代石涛提倡“搜尽奇峰打草稿” , 他所“搜尽”的 , 是安徽宣城、黄山一带的奇峰;林永松所尽搜的 , 除了故乡巴蜀群山以外 , 他的足迹还踏遍了西北、华北、华东等地 , 大量的写生总会让他游离在艺术与现实之间 。 林永松笔下的“迷踪皴”主要反映的是蜀地山川特质 , 带有非常强烈的地域性 , 如果需要表现西北的华山、华北的燕山 , 就需要借助“迷踪皴”的基本理论 , 结合实地的地质地貌状况 , 做适当的笔法调整 。 所以 , “迷踪皴”创新的现实意义在于 , 提出(或者重提)了一种“皴法要表现地质地貌”的理念 , 这就是石涛的“笔墨当随时代”观点的时代应用 。
传统|中国一线艺术家——著名画家林永松作品欣赏
2.写实的置身视觉重现 。 林永松从小就生长在四川峨嵋山麓 , 蜀山一峰一石、一草一木的形态都融入于他的血液之中 , “迷踪皴”法创新的最重要物质基础就是蜀山对他精神的陶养 。 我们游览山川总会产生一种远近视觉美感差规律:山峰的远眺视觉美丽壮观、峻拔迷蒙 , 而近看则乱石堆磊、草木杂生 , 毫无壮美可言 。 “迷踪皴”法的写实效果也正在于此 。 林永松“迷踪皴”山水的一个很明显的特征就是:视觉距离在作品五米以外 , 可以感受到宏观气势上蜀山峰峦或雄阔峻拔 , 或苍茫蓊郁;当走近作品仔细观察 , 可以发现草石庞杂交错、浑厚纷披的画法复杂多变 , 有些凹暗处甚至勾皴笔法模糊 。 那么我们可以推想 , “迷踪皴”画法运用下气韵生动远效果的营造 , 一定是以近视效果的迷离为代价的 。 “迷踪皴”在某种程度上削弱了传统中国画“移步换影”的散点透视效果 , 而增加了宏观上的焦点透视应用 , 重要的是 , 他没有彻底否定传统的散点透视 , 只是在两种透视的权重比例上有所调整 , 使画面在艺术与现实的最佳结合点上有了更新的突破 。
传统|中国一线艺术家——著名画家林永松作品欣赏
3.集古代经典皴法于一处 。 林永松作为一代中年山水画大家 , 他对传统山水画的经典皴法非常熟悉 , 可以运用自如地画出各种风格的作品 , 譬如南宗画法 , 他擅长元代黄公望、王蒙;北宗他宗法明代浙派的戴进、吴伟 , 向上溯源于北宋诸家 , 传统基础非常扎实 。 他的“迷踪皴”所融会贯通的 , 只是上述南北诸家皴法的表现笔意 , 而不是笔法 , 这是”迷踪皴”法的画法核心 。 如果仔细解析林永松作品的“迷踪皴”法 , 就会发现所谓的“迷踪皴” , 就像色彩缤纷的万花筒 , 古代各种皴法的笔意意境都可以有朦胧的存在感觉 , 只是根据造型位置的不同 , 各种皴法混合的比例不同 , 所以也就得到了各不相同的品赏味道 。
传统|中国一线艺术家——著名画家林永松作品欣赏
“迷踪皴”的笔法组成比较复杂 , 基本上是借鉴了传统经典各类皴法的笔意意境 , 融合在反复积墨、破墨的墨法和巧妙的水法之间 , 譬如表现石质坚硬的山峰 , 多使用南宋小斧劈皴、北宋马牙皴 , 在与墨法的融合中交替互用 , 再适当辅之以雨淋墙头皴 , 等等 。 把传统经典皴法由单一的重复动作发展为复合构成;把传统经典皴法由单纯的线条叠加发展到与干、湿、浓、淡墨法相结合;把传统经典皴法由淡干笔墨皴擦后的淡墨微染(元代黄公望皴法)、皴擦后湿墨大面积渲染(清代龚半千皴法)发展到皴擦→含水量各不相同的积墨、破墨→再皴擦→再积墨、破墨的多次循环 , 这是“迷踪皴”的重要画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