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书法“形势”之争:王羲之最后因何被定为“书圣”?( 八 )


陶弘景的折中观点似乎得到了梁武帝的认可 , 他在《答陶隐居论书启》中特别主张文质彬彬的表现方法和审美观念:“夫运笔邪则无芒角 , 执手宽则书缓弱 , 点掣短则法臃肿 , 点掣长则法离澌 , 画促则字势横 , 画疏则字形慢;拘则乏势 , 放又少则;纯骨无媚 , 纯肉无力;少墨浮涩 , 多墨笨钝 。 比并皆然 , 任意所之 , 自然之理也 。 若抑扬得所 , 趣舍无违;值笔连断 , 触势峰郁;扬波折节 , 中规合矩;分简下注 , 浓纤有方;肥瘦相和 , 骨力相称 。 婉婉暧暧 , 视之不足;棱棱凛凛 , 常有生气 , 适眼合心 , 便为甲科 。 ”并且在《古今书人优劣评》中特别推崇王羲之书法 , 誉之为“字势雄逸 , 如龙跳天门 , 虎卧凤阙 , 故历代宝之 , 永以为训” 。
从汉末开始强调书写之势的潮流 , 终止在梁武帝时代 , 定尊于王羲之书法 。 定尊的原因在形势兼顾 , 庾肩吾《书品》评王羲之书法“尽形得势” , 梁武帝《观鍾繇书法十二意》说:“逸少至学鍾书 , 势巧形密 。 ”到唐代 , 太宗李世民完全继承了这种观点 , 贬抑小王 , 推崇大王 , 为《晋书》御撰《王羲之传论》 , 称其尽善尽美 , 特别强调指出:“观其点曳之工 , 裁成之妙 , 烟霏露结 , 状若断而还连;凤翥龙蟠 , 势如斜而反直 。 ”前句“状若断而还连” , 讲连绵的笔势 , 后句“势如斜而反直” , 讲摇曳的造形 。 王羲之书法开创了形势兼顾的传统 , 历代书法家尊奉王羲之为“书圣” , 其实就是尊奉形势合一为书法艺术创作的最高原则 。
|历史上的书法“形势”之争:王羲之最后因何被定为“书圣”?
本文图片

五、结语
魏晋南北朝 , 书法艺术的发展从重形到重势 , 经历了巨大转变 , 最后定格在形势并重上 , 开创了书法艺术发展的全新格局 。 它的意义无与伦比 , 概要地说 , 有三个方面 。
第一 , 汉末的蔡邕在《九势》中说:“夫书肇于自然 , 自然既立 , 阴阳生焉 , 阴阳既生 , 形势出矣 。 ”他所说的“自然”包括万事万物和人的情感 , 就是书法艺术的表现内容 。 “阴阳”就是各种各样的对比关系 , 也就是用笔的轻重快慢 , 点画的粗细方圆 , 结体的大小正侧 , 章法的疏密虚实 , 用墨的枯湿浓淡等等 。 “形势”则是各种对比关系的高度概括 , 如粗细方圆 , 大小正侧等都可以概括为形 , 轻重快慢 , 离合断续等都可以概括为势 。 点画结题章法中的阴阳和形式就是书法艺术的表现形式 。 这种表述在蔡邕时代只是一种理论的端倪 , 到魏晋南北朝 , 通过尚势书风的一系列实践 , 尤其是通过王羲之形势并重的理论著述和创作实践 , 已经变成具体的可以直观的形象和可以细究的技法 。
第二 , 形是形状和位置 , 属于空间问题;势是运动的变化 , 属于时间问题 。 时间与空间是一切事物的存在方式 , 形势并重使书法艺术在描写自然万物和抒发作者情感时 , 获得了无限的表现力 。 从时间角度出发 , 它的表现方法与音乐相似 , 看节奏是否流畅 , 让提按顿挫、轻重快慢和离合断续的变化传导出生命的旋律 。 从空间角度出发 , 它的表现方法与绘画相似 , 看造形是否和谐 , 让大小正侧、粗细方圆和疏密虚实的关系反映出世界的缤纷 。 形势并重能使书法艺术与音乐和绘画相同 , “无声而具音乐之和谐 , 无色而具图画之灿烂” , 成为极富魅力的艺术 。
第三 , 形是空间 , 势是时间 。 古人认为宇是空间 , 宙是时间;世是时间 , 界是空间 。 因此形势并重 , 本质上反映了中国人的世界观和宇宙观 , 反映了中国人观察世界、认识世界和表现世界的方式方法 , 并且通过这种反映 , 与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相连接 , 互相借鉴、互相促进 , 成为博大精深的艺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