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书法“形势”之争:王羲之最后因何被定为“书圣”?( 六 )


|历史上的书法“形势”之争:王羲之最后因何被定为“书圣”?
本文图片

在宋 , “名垂一时”的代表书法家羊欣以能传大令之法著称 , 当时人就说:“买王得羊 , 不失所望 。 ”在齐 , 代表书法家王僧虞也取法王献之 , 《书断》说他“祖述小王” , 宋文帝称赞他“迹逾子敬” 。 除此之外 , 更有一批大大小小的书法家都受王献之的影响 。 例如孔琳之 , 王僧虔云:“孔琳之书放纵快利 , 笔道流便 , 二王后略无其比 。 ”《书断》称其“善草、行 , 师于小王 , 稍露筋骨 , 飞流悬势 , 则吕梁之水焉 。 时称曰:'羊真孔草 。 ’又以纵快比于桓玄 。 ”《淳化阁帖》有其行草书《日月帖》 , 字势挺拔修长 , 上下连属 , 一派小王风范 。 再如薄绍之 , 张怀瓘《书论》说:“子敬殁后 , 羊、薄嗣之 。 ”他的风格据袁昂《古今书评》所说:“字势蹉跎 , 如舞女低腰 , 仙人啸树 , 乃至挥毫振纸 , 有疾闪飞动之势 。 ”这些作品中的“飞流悬势”和“疾闪飞动之势” , 都是在小王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 。
四、尚势书风的终结
魏晋南北朝 , 尚势的创新书风发展迅猛 , 变化速度之快 , 不仅体现在前辈与后代之间 , 如王羲之与王献之 , “父子之间 , 又为古今” , 再如王僧虔与王慈、王志 , 唐摹《万岁通天帖》中 , 王僧虞的《太子舍人帖》稳健沉厚 , 略显古质 , 而王慈的《安和帖》、王志的《喉痛帖》跌宕洒落 , 一派新风 。 不仅如此 , 变化速度之快还体现在同一个人身上 , 早期与暮年不同 。 虞龢《论书表》说:“鍾、张方之二王 , 可谓古矣 , 岂得无妍质之殊?且二王暮年皆胜于少” , 又说:“羲之书 , 在始未有奇殊 , 不胜庾翼、郗愔 , 迨其末年 , 乃造其极 。 ”
|历史上的书法“形势”之争:王羲之最后因何被定为“书圣”?
本文图片

上一代与下一代不同 , 一个人的早期与暮年也不同 , 对于这种快速变化的原因 , 虞龢指出:“古质而今妍 , 数之常也;爱妍而薄质 , 人之情也 。 ”他所谓的妍 , 与羊欣和王僧虔所说的媚意义相近 , 都是指风格的流畅怡悦 , 妩媚动人 , 都是鍾繇“流美”一词的演变 , 都是强调笔势所带来的效果 。
进入南北朝 , 书法家越来越强调创新 , 在《南齐书·文学传论》中 , 萧子显说:“若无新变 , 不能代雄 。 ”《南史·张融传》说:“融善草书 , 常自美其能 。 帝曰:卿书殊有骨力 , 但恨无二王法 。 答曰:非恨臣无二王法 , 亦恨二王无臣法 。 ”创新呼声使笔势追求越演越烈 , 鍾繇和王羲之虽然都强调笔势 , 但是比起小王和小王的后继者们 , 都显得陈旧 , 不能收拾人心了 。 陶弘景《与梁武帝论书启》说:“比世皆尚子敬书 , ……海内非惟不复知有元常 , 于逸少亦然 。 ”《南齐书·刘休传》记萧子云说:“羊欣重王子敬隶书 , 世共宗之 , 右军之体微古 , 不复贵之 。 ”
强调笔势的写法一路高歌猛进 , 结果背离了它原初的推动力——文字的实用功能 。 文字是语言的记录符号 , 作为交流工具 , 一方面要使用便捷 , 这推动了草体发展 , 促进了连绵书写和笔势表现 。 另一方面要易于辨认 , 如果牵丝缭绕 , 点画不分 , 字形讹谬 , 它又会出来阻止连绵书写和笔势表现的进一步发展 。
萧梁时代 , 笔势发展出现了拐点 。 庾元威在《论书》中批评当时的书法说:“但令紧快分明 , 属辞流便 , 字不须体 , 语辄投声 。 若以'已’、'巳’莫分 , '東’、'柬’相乱 , 则两王妙迹 , 二陆高才 , 顷来非所用也” , 又说:“余见学阮研书者 , 不得其骨力婉媚 , 唯学挛拳委尽 。 学薄绍之书者 , 不得其批研渊微 , 徒自经营险急 。 晚途别法 , 贪省爱异 , 浓头纤尾 , 断腰顿足 , '一’、'八’相似 , '十’、'小’难分 , 屈'等’如'匀’ , 变'前’为'草’ 。 咸言祖述王、萧 , 无妨日有讹谬 。 ”当时的书法家虽然“咸言祖述王、萧” , 但实际上“两王妙迹 , 二陆高才 , 顷来非所用也” , 他们的创作都太强调势了 , 以至于“日有讹谬” , 严重影响了文字的识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