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书法“形势”之争:王羲之最后因何被定为“书圣”?( 七 )


与庾元威同时的北朝学士颜之推也表示相同的看法 , 他在《颜氏家训》中说:“晋、宋以来 , 多能书者 。 故其时俗 , 递相染尚 , 所有部帙 , 楷正可观 , 不无俗字 , 非为大损 。 至梁天监之间 , 斯风未变 。 大同之末 , 讹替滋生 。 萧子云改易字体 , 邵陵王颇行伪字;朝野翕然 , 以为楷式 , 画虎不成 , 多所伤败 。 至为'一’字唯见数点 , 或妄斟酌 , 逐便转移 。 尔后坟籍 , 略不可看 。 北朝丧乱之馀 , 书迹鄙陋 , 加以专辄造字 , 猥拙甚于江南 。 乃以'百念’为'忧’ , '言反’为'变’ , '不用’为'罢’ , '追来’为'归’ , '更生’为'苏’ , '先人’为'老’ , 如此非一 , 遍满经传 。 ”
|历史上的书法“形势”之争:王羲之最后因何被定为“书圣”?
本文图片

在这些批评中 , 所谓“一八相似 , 十小难分” , 所谓“前上为草 , 能旁作长” , 都是过分连绵的结果 。 它们超越了当时人的辨认极限 , 有违文字的实用功能 , 因此遭到了普遍反对 。 北朝文字学家江式《论书表》和南朝刘勰《文心雕龙》都抨击了“字体诡怪”的现象 。 这种反对和指责反应到书法艺术上 , 出现了复古诉求 , 代表人物为梁武帝萧衍 , 他在《观鍾繇书法十二意》中说:“元常谓之古肥 , 子敬谓之今瘦 。 今古既殊 , 肥瘦颇反 , 如自省览 , 有异众说 。 张芝、鍾繇 , 巧趣精细 , 殆同机神 , 肥瘦古今 , 岂易致意 。 真迹虽少 , 可得而推 。 逸少至学鍾书 , 势巧形密 , 及其独运 , 意疏字缓 。 譬犹楚音习夏 , 不能无楚 。 过言不悒 , 未为笃论 。 又子敬之不迨逸少 , 犹逸少之不迨元常 。 学子敬者如画虎也 , 学元常者如画龙也 。 ”梁武帝的“有异众说”是:小王不如大王 , 大王不如鍾繇 。 特别推崇鍾繇的古肥 , 本质就是反对今妍 , 反对流美 , 反对过分连绵的书写之势 。 他的书法创作也是这样 , “状貌奇古 , 乏于筋力”就是缺少笔势的映带表现 。
萧衍的复古论本质上反映了当时字体发展的实际需要:当新的字体走向成熟之后 , 需要一个相对稳定的巩固和完善阶段 。 而且他作为帝王 , 居高声远 , 影响巨大 , 因此复古论马上就一呼百应 , 大行其道 。 萧子云是当时最著名的书法家 , 《梁书》本传上说他“自云善效鍾元常、王逸少而微变子敬体” , 主要是从王献之书风中脱胎出来的 。 他在上梁武帝的《论书启》中自我检讨说:“臣昔不能拔赏 , 随世所贵 , 规模子敬 , 多历所年 。 ……见敕旨《论书》一卷 , 商略笔势 , 洞达字体 , 又以逸少不及元常 , 犹子敬不及逸少 。 因此研思 , 方悟隶式 。 始变子敬 , 全法元常 。 迨今以来 , 自觉功进 。 ”取法从王献之转向鍾繇 , 这种改弦更张在当时是有代表性的 。
|历史上的书法“形势”之争:王羲之最后因何被定为“书圣”?
本文图片

陶弘景在《与梁武帝论书启》中也赞同复古 , 他说:“伏览书(即萧衍《观鍾繇书法十二意》)用前意……若非圣证品析 , 恐爱附近习之风 , 永遂沦迷矣 。 伯英既称草圣 , 元常实自隶绝 , 论旨所谓 , 殆同璿玑神宝 , 旷世以来莫继 。 斯理既明 , 诸画虎之徒 , 当自就缀笔 , 反古归真 , 方弘盛世 。 愚管见预闻 , 喜佩无届 。 ”他认为萧衍的复古观点具有力矫时弊的作用 , 但是陶弘景的“反古归真”取折中态度 , 特别推崇介于鍾繇和王献之之间的王羲之 , 认为梁武帝的褒贬可以“使元常老骨 , 更蒙荣造 , 子敬懦肌 , 不沉泉夜 。 逸少得进退其间 , 则玉科显然可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