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学者李静:我眼中当代女性爱情、生活以及共同体的构建( 二 )


在当前的追星行为中 , 还有一个有意味的现象 , 那就是“泥塑” 。 “泥塑”是“逆苏”的谐音 , 亦即逆向玛丽苏的简写 , 具体是指逆转幻想对象的生理性别 , 为其赋予相反性别的气质 。 单纯从理念层面看 , 泥塑本应是最激进、最叛逆、最直接挑战二元性别体制的行为 , 体现了年轻一代更加开放的性别态度 。 可如果我们观察现实状况 , 便会发现“泥塑”这一看似解放性的行为 , 其实常常在映射、复制不平等的权力秩序 。
这方面最有名的例子是2020年引发社会广泛关注的饭圈“227事件” , 导火索正是在同人文创作中 , 肖战被“泥塑”为发廊小妹 , 引起粉丝群体的强烈不满 。 我们经常看到女艺人被唤作“老公” , 但男艺人的粉丝包括CP粉在内 , 却大多非常抵触“女化”自家偶像的行为 。 女艺人男化很少有人反对 , 但抵制男艺人女化却被视为正当诉求 。 支持女艺人男化 , 或是反对男艺人女化 , 其实是一体两面 , 遵循着相同的逻辑:厌女 。
换言之 , 他们认为女性与男性各有一些本质化的性别特征 , 而女性特质又是低于男性特质的 , 因而“女化”相当于自降身份 。 实际上 , 厌女同时也是对男性的打压 , 男性必须要阳刚 , 必须要有男子汉气概 , 这也是对男性自由的剥夺 。
当然 , 一些艺人也会刻意迎合粉丝的泥塑心理 , 打造老婆/老公人设来吸附流量、收获红利 。 打造老婆/老公人设 , 不啻于又一个“财富密码” 。
说到这里 , 我们不妨来总体谈谈追星行为本身 。 因为追星群体中女性占比较高 , 所以“饭圈女”经常被男性当作性别歧视的武器 , 对粉群文化的观察成为舆论场上对“女人无脑、不理性”的指控依据 。 未加任何了解 , 便下意识地把女性追星指认为无脑、不理性 , 显然是不合情理的 。 这是性别歧视的又一例证 , 也是对长期以来性别刻板印象的又一次强化 , 背后是某种高高在上的优越感与自我确证 。
我觉得追星行为其实是感性与理性的综合体 。 感性的一面很好理解 , 粉丝投身其中 , 是为了获取一种真切的代入感 , 从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 , 可以深度参与甚至掌控自己与偶像的情感关系 , 获得更具真实感的情感满足 。 所谓偶像 , 正是一个个炽热的想象叠加塑造的结果 。 而资本、平台与经纪团队自然深谙此道 , 善于利用人设来获取利益 。 可一旦人设转型甚至人设崩塌 , 与粉丝想象中的形象出现偏差 , 助其扶摇直上的流量 , 转而就会变成将其吞噬的黑洞 。
理性的一面是指粉丝非常明白如何“养成”偶像 , 熟知娱乐产业的规则 , 并且善于社会动员与自我组织 , 从而成功达成扩大自家偶像影响力的目的 。 可以说 , 对于追星行为的反复污名化 , 来自多重力量的叠加 , 既受制于性别刻板印象 , 也受到粉圈乱象的影响 , 更不可避免地带有“局外人”的限度 。 不追星的人很难理解追星族的情感强度与“上瘾”程度 。 而那种个性化乃至有些神秘化的心路历程 , 注定只能在圈子内部分享 , 圈层内外几乎是两个世界 。
因此大可不必因为对抗或证明的心态 , 就过分美化追星行为;也不必过于自负地“指点江山” , 无视粉丝的理性与能动性 。 而我更加警惕的 , 则是过度“性别化”的思维陷阱 。 性别化的路径依赖 , 往往导致所有问题的讨论都会终结于两性之间的互相攻讦 , 将问题仅仅收缩于性别的视域 。 这里并没有否认性别视角重要性的意思 , 只是强调这不是全部 。
追星涉及多个层面 , 包括个人情感满足、社会组织动员、资本运作与商业模式等等 , 它们不可避免地交织在一起 。 我在书中分析了资本对粉丝情感的操纵及其滋生的游走于法律与道德边缘的各种乱象 , 试图在较为公共的视野中看待追星行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