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学者李静:我眼中当代女性爱情、生活以及共同体的构建( 四 )


我读过以后很唏嘘 , 感到女性共同体形成中阻隔彼此的坚硬之物 , 比如男权统治、家庭制度、社会分工、社会文化的制约等等 。 如果人们能够更清楚地看到 , 分别是什么促成和阻碍着女性团结 , 而不是简单归于一些抽象的、道德化的结论 , 我们的认识才能更进一步 。
近年来 , 讲述女性共同体的故事已成为热门题材 , 引进和生产了不少优秀之作 , 但也不乏投机之作 。 观众喜欢看这个主题 , 就扎堆定制出来“喂养”他们 , 我十分反感这种经由“讨好”而获取利益进而泛滥成灾的内容生产套路 。 而且 , 这类作品的教化对象和主要受众也是女性 。 展示女性集体困境似乎越来越衍生为“女性向”的内容生产 , 从而圈定了其影响力的边界 。
值得深究的是 , 尤其在影剧综等大众文化领域 , 女性题材热主要还是因为女性是主要的消费者和话题制造者 , 女性依旧是工具 , 而不是目的 。 这就带来一个悖论 , 女性题材热其实只是供需关系的一种反映 , 与性别无关 , 只跟流量与收益收关 。 这也再次坐实了女性的弱势地位 , 是对刚刚萌发的性别自觉进程的损害 。
至于如何扩大女性题材的意义 , 首先还是作品要过硬 , 不只是凭借热点话题吸引人 , 也不只是局限于表达性别上的“政治正确” , 而是要探入和再现现实境况本身 。 女性困境不是孤立的 , 必然涉及多方面的关系 , 或者说存在布尔迪厄所说的“场域” 。 如果表达得足够好 , 完全可以引来更多方面的关注 。
作为“历史中间物”的当代女性
我在《更新自我》中也谈到了“爱情” 。 爱情的位置及表述方式也是时代精神的重要表征 。 当女性越来越清晰地意识到自己的性别身份导致了恋爱和婚姻中的沉没成本更高之后 , 在进入亲密关系前就会更加审慎 , 以至于审慎演变为消极 。 这是个“难爱时代” , 我们还需要主动选择“麻烦”的爱情和婚姻吗?
首先 , 女性对于恋爱和婚姻的成本拥有清晰的认知和表达 , 实在太必要了 。 当然 , 这种清晰的认知应当朝着“性别观成熟”的方向发展 , 而非导向等价交换的“计算”或是“精致的利己主义” 。
作为一名女性 , 我想分享下自己的生活中的两个细节 。 一是我的母亲曾说起 , 我出生后 , 她看到我是女孩时的复杂心情 。 她丝毫没有重男轻女的情结 , 但我是女孩的事实 , 又让她心疼自己的孩子会像她一样 , 承受这个性别所带来的一切 。 二是她也没有像其他亲戚一样 , 从我刚结婚后就开始催生 。 她会跟我讲女性在生养、抚育过程中付出的代价 。 我反问她当年的心路历程 , 她说当年一切都看似顺理成章 , 没有人会认为这是需要纠结的问题 。 所以我觉得今天能够“看见”与“叙述”女性在恋爱和婚姻中的付出与风险 , 是性别观念进步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
在看清风险的前提下 , 还要不要去主动选择 , 当然是个人的自由 。 但更重要的是 , 女性起码不要再被“社会时钟”绑架 , 盲目地投入“不得不做”的爱情和婚姻之中 。 而是要在自知自爱的基础上 , 选择自己投身乃至离开的方式 , 不断调适自己的位置 , 而不是被外在的标准绑定 。 在这个过程中 , 我们也不得不刷新对许多问题的理解 , 比如性别分工、家务劳动、母职、父权制、核心家庭等等 。
而这又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 而我们这一代女性甚至未来的若干代女性恰好就是过渡中的产物 , 或者说是“历史的中间物”吧 。 “中间物”的说法出自鲁迅的《写在〈坟〉后面》 , 所谓“在进化的链子上 , 一切都是中间物” 。 当代女性要在传统性别观念制度中孕育、开辟出一条新路 , 由破到立 , 边批判边建设 。 这是相当漫长而艰难的 , 尤其需要清醒、坚韧且充满智慧的持续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