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学者李静:我眼中当代女性爱情、生活以及共同体的构建( 三 )


在饭圈产业的运作中 , 就是要制造狂热的、黏性高的、愿意无节制消费的受众 , 这和性别没有必然的关联 。 而当资本需要“造星”来圈钱时 , 其“追星”行为只会更野蛮 , 更疯狂 。 因此 , 矛头不应该仅仅指向性别差异 , 还要有更加综合的、结构性的视野 , 以及更加具体细致的调查研究 。
“两性对抗的压力转移到了女性群体内部”
我在书中也触及了女性内部差异与团结的问题 。 一方面 , 在有共同的“敌人”时 , 常常容易团结起来 。 但更多的时候 , 面对细碎而日常的观念差异 , 往往导致不断的分裂 。 两性对抗的压力、性别文化状况带来的紧迫感 , 会转移到女性群体内部 , 同性之间的撕裂更加令人痛心 。
但我觉得这不只是先进与落后的问题 , 更是能否包容多样性的问题 , 也就是能否“求同存异”地去完成作为复合体的女性的解放 。 女性是复数的 , 受制于阶级、年龄、地域、经济实力、文化水平等多方面的规定 , 女性的悲欢也未见得处处相通 。
而且 , 女性何尝不会内化男权意识 , 内化厌女意识?宫斗剧的逻辑 , 也就是将其他女性作为自己的潜在对手 , 这在现实中也屡见不鲜 。 在一个线上的、去中心化的网络环境中 , 同和异都更加极端化 , 性别战争以一种颇具冲击力的形式出现在我们面前 。
那么 , 到底能否形成一种良性的对话和理解机制 , 既能发出女性整体的声音 , 又能理解每一个独特的“她” , 在目前这个阶段 , 确实相当困难 。 也许整个社会正是要经历韦伯所说的观念上的“诸神之争” , 正是要将各种声音都暴露出来 , 才能渐渐获得清明、清醒 。
但起码有一点是可以努力的 , 那就是对于运用各种主义、理论和观念保持谨慎的态度 。 我观察到有一部分人一旦接受了某种“解放”理论 , 就会机械套用 , 终止具体的思考 。 如果更多地回到事情本身而非止步于观念上的争执 , 更深入地思考如何去实践、去落地、去保持理论与现实间的互助关系 , 如果不只是充满道德激愤地坐而论“道” , 而是朝着兼具批判性与建设性的方向努力 , 一定会对目前的状况有所改观 。
这里要提到一部具有鲜明女性主义立场的作品 , 韩剧《春夜》 。 剧中女性之间相互理解扶助的共同体图景正因其理想化 , 变得十分动人 。 编剧和导演的处理并不悬浮 , 而是铺设了许多可以成立的线索 。 比方说 , 《春夜》中的大姐长期承受家庭暴力 , 并在性暴力下怀孕 。 母亲得知孩子的遭遇后 , 一面在家里为她准备小菜 , 其间情难自禁掩面痛哭 , 一面又以最郑重的笔触写下一分卡片:“你已经是优秀的妈妈了 。 ——李书仁的妈妈申馨善 。 ”母女各自的挣扎 , 彼此的扶持 , 使得这一幕不仅成为全剧高光时刻 , 而且深植于生活情理本身 。
爱情|学者李静:我眼中当代女性爱情、生活以及共同体的构建
文章图片

《春夜》中母亲写给女儿的卡片
我在书中讨论了这部韩剧 , 是想强调这类创作的价值 , 即有助于打破我们对于女性关系的固定化想象 , 而且女性之间的良性沟通机制作为一种可能性 , 被摆上台面 , 赋予具象 。 它不可能完全等同于现实 , 或者直接为现实提供答案 , 但却能播下一些正向的观念、情感的种子 , 以及一些向善向好的愿望与方法 。
爱情|学者李静:我眼中当代女性爱情、生活以及共同体的构建
文章图片

《春夜》中的女主角(右)与姐姐
社会性别观念正在变化过程中 , 对于女性之间的关系开始了正面的、逐渐加深的思考 。 王安忆的一个中篇小说《弟兄们》让我印象很深 , “弟兄们”实际指的是一对女性密友 , 她们无话不谈 , 看似无坚不摧 。 但当其中一位有了家庭、子女以后 , 却在不经意间透露出她们早已钉死在各自的小家庭内部 , 不可能再像以前那样亲密无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