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心流之父”米哈里去世:快乐还不足以让人生卓越丨逝者( 四 )


米哈里说:“近年来有很多人指出 , 诗人与剧作家往往是一群严重沮丧或情绪失调的人 , 或许他们投身写作这一行 , 就是因为他们的意识受精神熵干扰的程度远超一般人;写作是在情绪紊乱中塑造秩序的一种治疗法 。 作家体验心流的唯一方法 , 很可能就是创造一个可以全心投入的文字世界 , 把现实的烦恼从心灵中抹去 。 ”喜欢科学的王小波一定知道熵 , 不知道他读过本书没有 。 但他说过 , 他的写作是“反熵”行为 , 这一点倒是与米哈里的看法如出一辙 。
全神贯注某项活动 , 精神消耗一定更大 , 好在当事者心甘情愿——这似乎是常识 。 但米哈里告诉我们:不对 。 有实验证明全神贯注减轻了脑力负担 。 “最合理的解释似乎是:心流较强的那组人能关闭其他资讯的管道 , 只把注意力集中在接收闪光的刺激上 。 这使我们联想到 , 在各种情况下都能找到乐趣的人 , 有能力对外来刺激进行筛选 , 只注意与这一刻有关的事物 。 虽然一般认为 , 注意力集中时会增加处理资讯的负担 , 但对于懂得如何控制意识的人而言 , 集中注意力反而更轻松 , 因为他们可以把其他不相关的资讯都抛在一旁 。 他们的注意力同时极具弹性 , 与精神分裂症患者完全不由自主地注意到所有刺激恰成强烈对比 。 这种现象称为‘自得其乐的性格’ , 或许能提供神经学上的解释 。 ”
专注是心流的关键 。 于是问题来了:中国的高中生在应试的压力下不是也很专注吗 , 他们体会到心流了吗?我的判断是否定的 。 爱因斯坦就抱怨他的一次应试经历 , 他说过后很长时间都不能复原 。 为什么如此?第一, 那活动不是他心向往之 , 而是被迫的 。 第二 , 反复无数次的复习中 , 没有任何新的刺激 , 完全是乏味的重复 。 故高考结束之日 , 就是全体考生背叛这一活动之时 。 上述造成心流的活动 , 比如攀岩、写诗、思考哥德巴赫猜想 , 哪能如此 。 一句话 , 能造就心流的活动 , 大多还需要当事者自觉自愿 , 乐在其中 。 米哈里的著作中没有对“考生的专注”多花笔墨 , 可能是因为在他的国家中 , 这种灾病不成气候 。
可以造就心流的活动中必有挑战 , 且挑战应该是动态的 , 即当挑战与你的技能匹配时 , 有了心流 。 当挑战的目标大大高过你的技能时 , 将产生焦虑 , 此时应降低挑战目标 。 当你的技能高过设定的目标 , 继续持续这种活动将产生厌倦 , 便要提升目标 , 以求挑战和心流的持续 。 正是在技巧提高、目标上调的过程中 , 当事者感受到了成长的乐趣 。 此为幸福之真谛 。
自寻目标的时代
集中注意力是造就心流的关键 。 而凝聚注意力需要一个目标 。 目标从何而来呢?
在传统社会中 , 为百姓们提供人生目标的是社会权威:国王、主教、政府 。 他们提供的目标有:宗教、道德、阶级习俗、爱国主义 。 最后到来的一个目标提供者是商人 , 他们宣扬的是消费 。 这些目标渐渐失效 , 不再吸引众生 。
原因之一是 , 这些目标设置的动机或者是维护社会秩序 , 或者是鼓吹者自身的利益 。 社会秩序的考虑在古代是成立的 , 没了社会秩序大家都要遭殃 。 但现代社会秩序的基础已经改变 , 不是同仇敌忾 , 而是越来越大范围的分工合作 , 是以市场竞争为主要渠道的上下流动 。 商人们宣扬购买 , 但购物不包含复杂的身心投入 , 不造就内心的秩序 , 更不会带来成长的乐趣 。 购物从根本上说有利于商人 , 而非顾客 。 自上而下的其他几种目标 , 其实异曲同工 , 都是更有利于宣讲者或统治阶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