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心流之父”米哈里去世:快乐还不足以让人生卓越丨逝者( 五 )


原因之二是 , 人类成员们的兴趣、潜能大不相同 。 单一的目标 , 即使很好 , 也只能吸引一个群体中十分之一的人去追求 。 能吸引群体中大多数成员的 , 必是多个目标 。 提供目标的人 , 必有其主观偏好和私利 ,长官的意志当然是这样 , 即使是父母也很难豁免 。 因此目标要自己去寻找 。
我们一不留神说到父母了 。 为对得起有适龄子女的父母 , 有必要多说几句 。 积极的、能为自己建立兴趣的性格 , 有先天的成分 , 不是所有人都能如此 。 但是也与早期成长关系密切 。 这就涉及孩子成长的家庭环境 。 米哈里认为:好的家庭环境就是不替孩子设立目标;家长当然不可以什么都不管 , 但家长设定的不可以做的界线要清晰 , 界线之内的空间是孩子的 , 即给他留下较大的自选空间;并且家长对孩子当下的兴趣、所做的事情和感受要留心和重视 。 用米哈里的话说:这样“孩子知道什么事可以做 , 什么事不可以做 , 不必老是为规制与控制权而争吵;父母对他们未来成就的期望也不会像一片阴影 , 永远笼罩在他们头上;同时不受混乱家庭分散注意力的因素所干扰 , 可以自由发展有助于扩充自我的兴趣与活动 。 在秩序不佳的家庭里 , 孩子的大部分能量都浪费在层出不穷的谈判与争执 , 以及不让脆弱的自我被别人的目标所吞噬的自我保护上” 。
人生目标的获得不能抄袭 , 没有捷径 。 米哈里说:获得最优体验的手段 , “不能浓缩成一个秘诀 , 也不能背诵下来重复使用……每个人必须自行从不断的尝试与错误中学习” 。
米哈里问读者:什么是自得其乐?他自己的回答是:“就是‘拥有自足目标的自我’ , 大多数人的目标都受生理需要或社会传统的制约 , 亦即来自外界 。 自得其乐的人 , 主要目标都从意识评估过的体验中涌现 , 并以自我为依据 。 ”
外界向你提供目标时 , 往往以某种奖励吸引你追随它 。 世上大多数奖励的动机是控制你 。 不做外部目标的奴隶 , 就要拒绝它们的奖励 。 拒绝外部奖励的最有效的方法是建立“内奖” , 即选定你的目标 , 在追随目标的努力中 , 获得内心的秩序和成长的乐趣 , 这就是内奖 , 就是自我奖励 。
在讨论心流与目标时 , 米哈里还提出了“自成目标”的概念 , 即目标是做你喜欢做的事情 , 而非做这件事情的报酬 , 尽管有时也存在报酬 , 有时也有社会效益 。 也就是为艺术而艺术 , 为科学而科学 , 为你喜欢的劳作而劳作 。 米哈里说:“开始时靠目标证明努力的必要 , 到后来却变成靠努力证明目标的重要性 。 ”“登上山顶之所以重要 , 只因它证明了我们爬过山 , 爬山的过程才是真正的目标 。 ”
以上说的是在设置人生目标上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 接下来说生活中的群己关系 。
灵长目动物中有选择以群体为生存单位的物种 , 也有选择以小家庭为生存单位的物种 。 同为群体生存的黑猩猩、大猩猩与人类曾经是一个物种 , 在200 万年前分手 。 也就是说 , 人类群体生存的历史远远长于200 万年 。 这经历结结实实地确定了我们的群体性 。 我们最大的痛苦常常不是来自大自然 , 而是来自伙伴 , 甚至亲人 , 所以哲学家说“ 他人是地狱” 。 如果每个普通人可以彻底离开他人 , 这句话就不会从哲人口中说出 。 并且 , 其实你的很多快乐 , 甚至最大的快乐 , 也是来自与他人的交往 。 乃至 , 如何和他人交往 , 成为你的内心秩序的组成部分 。
现代社会与传统社会的一大差别是:社会成员们巨大的流动性 。 于是你的合作伙伴和亲密朋友 , 都不再是生来注定 , 不再限于乡亲 , 而是可以自己选择 。 择友是从少年时代开始就要学习的一门至关重要的技能 。 当然在这之前 , 首先要力争学会并长久保持亲属间的和睦 。 再说下去就是老生常谈了 。 就此打住 , 我们转向去讨论与群体生活对峙的“独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