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心流之父”米哈里去世:快乐还不足以让人生卓越丨逝者( 六 )


人类|“心流之父”米哈里去世:快乐还不足以让人生卓越丨逝者
文章图片

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Mihaly Csikszentmihalyi , 1934年9月29日-2021年10月20日)
米哈里在此处妙语连珠 。 他说:“学习运用独处的时间在童年时期就很重要 。 十来岁的孩子若不能忍受孤单 , 成年后就没有资格担负需要郑重其事准备的工作……如果一个人不能在独处时控制注意力 , 就不可避免地要求助于比较简单的外在手段:诸如药物、娱乐、刺激等任何能麻痹心灵或转移注意力的东西……英国哲学家培根引用一句俗语说:‘喜欢独居的人 , 不是野兽就是神 。 ’倒不一定是神 , 但一个人若能从独处中找到乐趣 , 必须有一套自己的心灵程序 , 不需要靠文明生活的支持——亦即不需要借助他人、工作、电视、剧场规划他的注意力 , 就能达到心流状态 。 ”
一方面 , 独处是建立自己的内心系统的必要经历 。 另一方面 , 有了自己内心的系统 , 更能够适应因偶然原因陷入的孤独的处境中 。 葛兰西、索尔仁尼琴、曼德拉等人的经历就是证明 。 米哈里说:“一个能记住故事、诗词歌赋、球赛统计数字、化学方程式、数学运算、历史日期、《圣经》章节、名人格言的人 , 比不懂得培养这种能力的人占了更大的便宜 。 前者的意识不受环境产生的秩序限制 , 他总有办法自娱 , 从自己的心灵内涵中寻求意义 。 尽管别人都需要外来刺激——电视、阅读、谈话或药物——才能保持心灵不陷于混沌 , 但记忆中储存足够资讯的人却是独立自足的 。 ”
适当的独处有利于形成“自我” 。 我一直有一个感觉 , 国人的“自我”弱于其他民族 。 表情反映性格 。 国人的典型表情是嬉皮笑脸 , 相比而言异族人要严肃得多 。 我特别喜欢非洲木雕中的一脸肃穆 。 何以有如此差异?我的分析是 , 中国人“社会性”太强 , 打压了“自我” , 使我们每每逢迎他人 。 缺少独处就缺少自我 , 而无个性的人组成的社会是缺少美感的 。
心流与庖丁解牛
时下中国学者从事的很多社会调查 , 其结果和调查前的判断如出一辙 。 此种调查属于无聊的勾当 。 好的调查一定是调查前对结果毫无把握 , 有时调查后还发现了令人惊讶的事实 。
米哈里的调查就是好的调查 。 其一 , 该调查发现 , 心流的体验 , 工作时(54%)大大高于休闲时(18%) 。 其二 , 面对“我现在是否宁可做别的事情”这一问题时 , 回答“是” , 即愿意停止现在正做的事情的回答者中 , 工作的人大大高于休闲的人 , 即使工作者正处于心流的状态 。 这真是个值得思考的悖论 。 米哈里的解释是:很多人屈从于主流文化 , 认为工作是强制的 , 不去理性地比较自己工作与休闲的状态 。 对此我不完全同意 。
调查中更多的心流出现在工作中 , 而不是休闲中 。 这符合米哈里的一贯认识 。 他引用弗洛伊德的话:“快乐的秘诀在于工作与爱” 。
他在书中动情而生动地讲述了东西方两个劳动者工作中的心流体验 。
“里柯·麦德林在一条装配线上工作 。 他每完成一个单元 , 规定的时间是43 秒 , 每个工作日约需重复600 次 。 大多数人很快就对这样的工作感到厌倦 , 但里柯做同样的工作已经5 年多了 , 还是觉得很愉快 , 因为他对待工作的态度跟一名奥运选手差不多……训练自己创造装配线上的新纪录……经过5 年的努力 , 他最好的成绩是28 秒就装配完一个单元……最高速度工作时会产生一种快感 , 里柯说:‘这比什么都好 , 比看电视有意思多了 。 ’里柯知道 , 他很快就会达到不能在同样工作上求进步的极限 , 所以他每周固定抽两个晚上去进修电子学的课程 。 拿到文凭后 , 他打算找一份更复杂的工作 。 我相信他会用同样的热忱 , 努力做好任何一份工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