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氏太极拳24式视频_太极拳24式视频

吴阿敏的24式杨氏太极拳视频你可在百度中搜索一下“吴阿敏24式太极拳分解教学”就能找到相应的许多视频 。
杨氏太极拳24式怎么记?打太极拳的同时说出每一步的招式的名字 , 边说边做可以加深记忆 。
第一组:起势 、左右野马分鬃 、白鹤亮翅 。
第二组:左右搂膝拗步 、手挥琵琶 、左右倒卷肱 。
第三组:左揽雀尾 、右揽雀尾 。
第四组:单鞭、云手 单鞭 。
第五组:高探马 、右蹬脚  双峰贯耳  转身左蹬脚 。
第六组:左下势独立  右下势独立 。
第七组:左右穿梭  海底针  闪通臂 。
第八组:转身搬拦捶  如封似闭  十字手  收势 。

杨氏太极拳24式视频_太极拳24式视频

文章插图
扩展资料:
杨氏太极拳通过改善我们的大脑功能,调节大脑皮层的兴奋和抑制活动,对于白领亚健康产生的神经衰弱失眠、头晕、头痛、过度疲劳等疾病,有着显著的健脑去病的作用 。而且太极拳要求我们全身要放松,使得人体的血管阻力减少,能够加速我们的血液循环,减轻心脏负担 。太极拳的呼吸是采用的腹式深呼吸,气沉丹田,能够对五脏六腑有着良好的按摩保健作用 。
具体健身作用反映在:
一、改善神经系统:太极拳要求整体放松,外示安逸,“动中求静”、“用意不用力”练法,使中枢神经系统获得充分休息,使神经兴奋、抑制作用不断得到调整 。
二、提高呼吸质量:太极拳要求;“以意导气、以气运身” 。逐步做到匀、深、柔、缓的腹式呼吸,使肺部和横膈膜做纵向的舒张、伸缩、提高了肺泡通气换气功能 。谚云:“呼吸到脐,寿与天齐” 。足见腹式呼吸的功效 。
三、改善脏腑功能:由于“腹式呼吸”的舒张、伸缩形成自主的内脏按摩,有效地促进了全身各组织器官的供血,协调了脏腑之间的功能 。因为太极拳非常重视腰胯脊柱锻炼,腰背虚实运动能够强壮肾脏 。《医贯》说:“肾阴为上行夹背至脑中为髓海”,中医学认为:“肾为先天之本” , “肾壮而百病不侵” 。
四、增强肢体活动:太极拳要求“势走弧圆、劲走螺旋”,“上下相随、内外相合”,“一动无有不动 ”的全身心运动 。使全身各大小关节,骨骼、肌肉都参与这种轻柔、舒展、连绵不断的运动 。使肌肉富有弹性 , 各关节、骨骼间的血液供给、新陈代谢得到改善 。
五、疏通经络隧道:太极拳要求向上要“虚领顶颈”,向下要“松到脚底”,“意落涌泉” 。中部要求“气沉丹田”,“主宰于腰” 。这是锻炼任督二脉以及带脉、冲脉的重要方法 。四肢在轻柔、连绵、缠绕运动中要意劲贯达到肢体四梢 。从而疏通了人体十二正经 。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杨氏太极拳
太极拳24式视频分为四组有哪四组看看太极24式的视频~
二十四式
预备势
并脚直立 两臂下垂 手指微屈 虚颌顶劲 下颏微收
舌抵上腭双眼平视 全身放松
第一组
一、起势
左脚开立两臂前举屈膝按掌
身体自然直立,两脚开立,与肩同宽,脚尖向前,两臂自然下垂 , 两手放在大腿外侧,眼向前平看 。
两臂慢慢向前平举,两手高与肩同宽 , 手心向下 。
上体保持正直,两腿屈膝下蹲,同时两掌轻轻下按,两肘下垂与两膝相对,眼平看前方 。
二十四式极拳图片集(7张)
二、左右野马分鬃
1、左野马分鬃
稍右转体 收脚抱球 转体上步 弓步分手
(1)上体微向右转,身体重心移至右腿上,同时右臂收在胸前平屈,手心向下,左手经体前向右下划弧放在右手下,手心向上,两手心相对成抱球状 , 左腿随即收到右脚内侧,脚尖点地 , 眼看右手 。
(2)身体微向左转,左脚向左前方迈出,右脚跟后蹬,右腿自然伸直,成左弓步,同时上体继续向左转,左、右手随转体慢慢分别向左上、右下分开,左手高与眼平(手心斜向上) , 肘微屈,右手落在右胯旁,肘也微屈,手心向下 , 指尖向前 , 眼看左手 。
2、右野马分鬃
后坐撇脚 收脚抱球 转体上步 弓步分手
(1)上体慢慢后坐 , 身体重心移至右腿 , 左脚尖翘起,微向外撇(大约45度到60度) 。
(2)左脚掌慢慢踏实,左腿慢慢前弓,身体左转,身体重心再移至左腿,同时左手翻转向下 , 左臂收在胸前平屈,右手向左上划弧放在左手下,两手心相对成抱球状,右脚随即收到左脚内侧,脚尖点地 , 眼看左手 。
3、左野马分鬃
后坐撇脚 收脚抱球 转体上步 弓步分手
三、白鹤亮翅
稍右转体 跟步抱球 后坐转体 虚步分手
(1)上体微向左转,左手翻掌向下,左臂平屈胸前,右手向左上划弧 , 手心转向上,与左手成抱球状,眼看左手,右脚跟前进半步,上体后坐 , 身体重心移至右腿,上体先向右转,面向右前方,眼看右手 。
(2)左脚稍向前移,脚尖点地,成左虚步 , 同时上体再微微向左转,面向前方,两手随转体慢慢向右上、左下分开,右手上提,停于右前额,手心向左后方,左手落于右胯前,手心向下,指尖向前,眼平看前方 。
第二组
四、左右搂膝拗步
1、左搂膝拗步
转体摆臂 摆臂收脚 上步屈肘 弓步搂推
2、右搂膝拗步
后坐撇脚 摆臂收脚 上步屈肘 弓步搂推
3、左搂膝拗步
后坐撇脚 摆臂收脚 上步屈肘 弓步搂推
五、手挥琵琶
跟步展臂 后坐引手 虚步合手
六、左右倒卷肱
1、右倒卷肱
稍右转体 撤手托球 退步卷肱 虚步推掌
2、左倒卷肱
稍左转体 撤手托球 退步卷肱 虚步推掌
3、右倒卷肱
稍右转体 撤手托球 退步卷肱 虚步推掌
4、左倒卷肱
稍左转体 撤手托球 退步卷肱 虚步推掌
第三组
七、左揽雀尾
转体撤手 收脚抱球 转体上步 弓步掤臂 摆臂后捋
转体搭手 弓下前挤 转腕分手 后坐引手 弓步前按
八、右揽雀尾
后坐扣脚 收脚抱球 转体上步 弓步掤臂 摆臂后捋
转体搭手 弓步前挤 转腕分手 后坐引手 弓步前按
第四组
九、单鞭
转体运臂 右脚内扣 上体右转 勾手收脚 转体上步
弓步推掌
十、云手
后坐扣脚 转体松勾 并步云手 开步云手 并步云手
开步云手 开步云手 扣脚云手
十一、单鞭
转体勾手 转体上步 弓步推掌
第五组
十二、高探马
跟步托球 后坐卷肱 虚步推掌
十三、右蹬脚
穿手上步 分手弓腿 收脚合抱 蹬脚分手
十四、双峰贯耳
屈膝并手 上步落手 弓步贯拳
第六组
十五、转身左蹬脚
后坐扣脚 转体分手 收脚合抱 蹬脚分手
十六、左下势独立
收脚勾手 屈蹲撤步 仆步穿掌 弓腿起身 独立挑掌
十七、右下势独立
落脚勾手 碾脚转体 屈蹲撤步 仆步穿掌 弓腿起身
独立挑掌
第七组
十八、左右穿梭
1、右穿梭
落脚抱球 转体上步 弓步架推
2、左穿梭
后坐撇脚 收脚抱球 转体上步 弓步架推
十九、海底针
跟步提手 虚步插掌
二十、闪通臂
提手提脚 弓步推掌
第八组
二十一、转身搬拦捶
后坐扣脚 坐腿握拳 摆步搬拳 转体收拳 上步拦掌
弓步打拳
二十二、如封似闭
穿手翻掌 后坐引手 弓步前按
二十三、十字手
后坐扣脚 弓步分手 交叉搭手 收脚合抱
二十四、收势
翻掌分手 垂臂落手 并步还原
24式太极拳视频下载那里能下
自己用百度网盘保存一下,直接下载也可以的~
24式简化太极拳教学视频拳心拳意是ICS里面的24式简化太极拳节目,有字幕 。高清版 有分解动作,有实战运用 。
吴阿敏24式视频教的不是太极拳也是太极操吗,练久...【杨氏太极拳24式视频_太极拳24式视频】膝关节是人体的薄弱部位,膝关节只能前后运动,不能旋转 。太极拳有许多上下、前后、左右运行的动作 。上下运行靠膝关节、大腿和髋关节来支撑体重;前后、左右运动靠髋关节旋转 。因此太极拳有立身中正、尾闾下沉 , 圆裆开胯的规则 。练太极拳为什么会伤膝盖?问题就出在立身中正、尾闾下沉、圆裆开胯没有做好 。
伤害膝盖有两种情况:一是跪膝 。什么是跪膝呢?有人解释为膝盖超过脚尖 。这种解释不准确 。弓步、马步膝盖不超出脚尖是正确的,但是虚步、歇步膝盖不超出脚尖就没办法做 。我的理解 , 跪膝就是没有做好立身中正、尾闾下沉,屁股没有坐得下去 , 身板不直,俯身翘屁股 。跪膝长期达不到纠正,导致膝关节劳损 。纠正的方法就是一个字“坐” 。怎么坐呢?两种方法 。一、面对墙壁,双脚八字分开,略比肩宽,脚尖紧贴墙面,身子挺直 , 做起坐运动,每天15—20分钟,一月左右养成尾闾下沉的习惯 。二、选择一个比自己小腿略高的凳子,背对凳子,双脚分开与肩同宽,脚后跟离开凳子约脚长的距离,挺直身板,做起坐运动,每天15—20分钟,一月左右养成尾闾下沉的习惯 。
伤膝盖的另一种情况是憋膝 。什么是“憋膝”呢?就是膝关节不顺畅,憋着 , 北方人叫“拧着” 。太极拳规则规定:任何时候膝盖必须与脚尖在一个面上,防止膝盖憋着 。但是这一条规则普遍没有做好,我研究视屏发现,一些业内知名人士 , 甚至是权威人士都没有做好,特别是练习和表演那些竞赛套路,憋膝的情况普遍存在 。每天随便练习一趟两趟的爱好者也许没有问题 , 但是那些为了参加比赛或者希望练出点功夫的人士,每天练习10趟以上,时间长了 , 多数膝盖会憋出问题 。憋膝的原因在哪儿呢?原因是太极拳的后坐动作 。在练习后坐动作时不注意规则,会憋膝 。
憋膝两种情况:一是转换动作后坐翘脚憋膝 。42式第二式右揽雀尾,吸收了吴式右后捋的动作,后坐翘脚,这时左脚憋膝 。传统吴式太极拳前后脚脚尖是同向的 , 当然可以安全的后坐翘脚 。42式第六式搂膝拗步到第七式撇身捶,左右转换后坐翘脚,后脚憋膝 。42式太极剑第五式弓步拦剑与第六式虚步撩剑之间的转换后坐翘脚,后脚憋膝 。24式太极拳野马分鬃、搂膝拗步左右转换后坐翘脚,后脚憋膝 。这些动作源于传统杨式太极拳,传统杨式太极拳是实腿转换,不后坐 。
二是揽雀尾的捋后坐憋膝 。所有竞赛套路捋的动作都后坐,出现憋膝 。揽雀尾源于杨式太极拳,传统杨式太极拳的揽雀尾是侧弓步(弓马步) , 前后脚的夹角是60度,不是45度,而且是侧向运动,腰胯联动,腰胯左右运动 , 而不是前后运动 。吴式把杨式的侧修改为正向,把前后脚的夹角改为零度(川字步) 。传统杨式太极拳所有后坐动作都是坐腿转腰开跨顺序完成的 , 后腿是被动的,而且后脚是活动的,比如进步搬拦捶、回身右蹬脚等后脚以脚掌为轴碾动 。那么练习杨式太极拳、吴式太极拳是不是就不会出现憋膝的问题呢?不守规矩照样会 。如何纠正和避免憋膝问题呢?必须弄懂太极拳规则的意义,掌握太极拳运动的技术 。规则是什么呢?还是立身中正、尾闾下沉、圆裆开胯 。后退时,前脚蹬传递到胯,坐腿转腰开胯传递到后脚 , 保证后脚膝盖与脚尖方向一致,符合太极拳规则 。初学者身体还没有松,不会动态调整姿势角度,最简单易行的方法是把后脚做成活动的,前弓时脚跟外撇,后坐时脚跟内碾(内扣),暂时不要受脚跟踏实和那个45度的约束 。
总之,太极拳无论如何简化 , 它还是武术;练太极拳无论如何偷懒,它还是自己的身体 。不是做木工活,废掉的是木料 , 人是好好的 。因此不可以说自己练太极拳只是为了活动活动,锻炼身体 , 并以此为借口,不下工夫,不遵守太极拳的规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