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喜智与悲智:杨绛的文学和精神世界( 三 )


她是从传统向现代转型过程中的中国知识分子的代表之一 , 兼通中西古今 , 有高远的文化理想 , 广博的文化视野 。 她的文学中有深刻的人性批判、文化批判和历史批判 , 但她的风格不是金刚怒目式的 , 或狂热夸张式的 , 而是始终遵从审美的逻辑 , 将历史与人性反思含藏在精炼节制的文字背后 , 需要在细读中用心体察 , 才能得其真味 。
对于自我跟外部世界之间的关系 , 杨绛有深刻的体验和思考 。 比如在面对集体运动时 , 个人怎么样选择自己的立场?我们以《洗澡》为例 , 当外部世界要强力改变你的时候 , 你是随波逐流 , 还是洁身自好?洁身自好又要付出什么样的代价?在这个价值选择里你要坚守的是什么 , 意义何在?这些都是她作品里的重要主题 。 我对她的解读中有个关键词就是“隐逸与分身:隐逸保真的精神风格” 。 隐逸的目的是什么?身披隐身衣就可以把自己隐身在芸芸众生里面 , 别人看不见你 , 你看得见别人 , 一方面把自己隐藏起来 , 另一方面可以自由地观察世界 , 获得了一种观察的自由和乐趣 。
《洗澡》
作者:杨绛
版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9年10月
中国文化中一方面有英雄 , 要主动改变社会 , 实现“积极自由” 。 还有一种就是智者 , 类似庄子所说的“真人” 。 智者有超越世俗的人生智慧和历史智慧 , 和社会现实保持一定距离 , 但这又不代表消极无为 , 而是通过隐匿的方式来捍卫自我的真实和人格理想 。 “天下无道”的时候 , 我们可以通过“隐身”的方式保全自我 , 不仅仅是保全自我的肉身 , 更是为了保全自己的精神生命和精神自由 。
【文学|喜智与悲智:杨绛的文学和精神世界】杨绛在《隐身衣》里提到“保其天真 , 成其自然 , 潜心一致完成自己能做的事” , 最集中地体现了她隐逸的目的:保持自我的本真 , 不被外部世界所污染和改变 , 不扭曲自己的人格来随波逐流 , 在保持本真的过程中还要去完成自己能做的事情 。 这就没有不切实际的幻想 , 不是说我要去做一个改变世界的英雄或救世主 。 作为一个知识分子 , 她的使命是文化责任 , 她是一个用低调的姿态来实现精神自由的人 。 这也是非常中国式的文化智慧 。
新京报:“隐身衣”可以被视为杨绛先生的一种人生观 , 另外书中还提到与此相关的词 , 就是“分身术” 。 如何理解“隐身”和“分身”的关系?
吕约:“分身术”是与“隐身衣”相对应的一个关键词 。 隐身不是无为 , 有所不为恰恰是为了有所为 , 所以需要“分身” , 由一变多 , 打破“一”的局限 。
举一个例子 , 在《丙午丁未纪事》中她写到自己在台上变成牛鬼蛇神 , 被红卫兵们批斗 , 被剃了阴阳头 , 还要戴个纸糊的高帽 。 身处这种境遇中 , 一般人都会感到痛苦羞辱 , 有的人还会选择自杀 。 杨绛说 , 这时候她的元神就像孙悟空一样跳出自己的肉体 , 在半空中观看自己这副丑怪模样 。 她通过灵魂和肉体的瞬间分离 , 把自我对象化 , 在黑暗中发出了笑声 , 这就是她的喜剧智慧在非常时刻的体现 。 这种方式就是分身术 , 既是一种自我保护的应急心理机制 , 也是超越现实局限的理性智慧 。
03
喜智与悲智:
情感与艺术的辩证法
新京报:下面进入杨绛先生的具体文本 。 早年杨绛以戏剧创作为主 , 有喜剧三部在沦陷时期的上海公演 , 还有一部悲剧作品 。 在这一特殊历史背景下 , 杨绛为什么选择以喜剧创作为主?
吕约:杨绛真正登上文坛产生影响 , 就是基于上世纪40年代上海“沦陷时期”的喜剧创作 。 她之所以选择喜剧 , 是外因跟内因合力造就的 。 “沦陷时期”的殖民统治需要政治和思想文化控制 , 有政治倾向的戏剧无法上演 。 但更重要的是内因 , 这也表现了杨绛本人的人格特点 。 她在回忆中谈到 , 上海沦陷时期像漫漫长夜一样 , 喜剧就是在黑暗世界里发出几声笑 , 这几声笑也代表殖民统治下的老百姓没有彻底丧失信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