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炉香》背后的女人( 四 )


|《第一炉香》背后的女人
本文图片

▲晚年胡兰成 。
这段虐恋几乎在声名上毁掉了张爱玲 。
从1945年8月到1947年4月 , 张爱玲突然从文坛上消失了 。 在将近两年的时间里 , 她没有发表过一行字 。
她只想要一份真挚的爱情 , 可惜在那样的乱离岁月 , 也没有一场倾城之恋去成全她的颠沛流离 。 她同情《倾城之恋》里的白流苏 , 但她爱的人始终没有变成范柳原 。
张爱玲义无反顾地离开了那个背叛他的人 , 又回到了香港谋生 。 似乎觉得逃得不够远 , 三年后 , 她再度出发 , 踏上前往另一个国度的游船 , 去了美国 。
这一年 , 她35岁 。
异国他乡 , 举目无依 , 衣食无着 , 张爱玲住过朋友家 , 也住过基督教救济贫民的女子宿舍 。
|《第一炉香》背后的女人
本文图片

▲张爱玲 。
次年 , 她申请并接受了麦克道威尔文艺营的免费食宿资助 , 前往美国东北部的新罕布什尔州 。
创作营周围十分偏僻荒凉 , 里面住的都是一些不得志的作家 。
在那里 , 张爱玲遇到了她生命中的最后一个男人——65岁的美国作家费迪南·赖雅 。
赖雅 , 像张爱玲一样也有“神童”之称 。 他毕业于哈佛大学 , 曾在麻省理工大学执教 , 与乔伊斯、康拉德、辛克莱·刘易斯等人是老友 , 更是与布莱希特成为莫逆之交 。
只是这一切都是过去式了 , 此时的赖雅是个每月只能靠救济金生活的过气老作家 。
|《第一炉香》背后的女人
本文图片

▲张爱玲和赖雅 。
然而 , 缘分就是那么奇怪 , 两人一见如故 , 相见恨晚 。 自麦克道威尔文艺营相识后 , “便相见日欢 , 谈文学 , 谈文化 , 谈人生 , 谈阅历 , 越谈越投缘 。 到了5月初 , 简直到了难分难舍的程度……”
简直就是“同是天涯沦落人 , 相逢何必曾相识”!
就是这么一个“过气”的老头 , 以他的开朗、真诚和智慧征服了张爱玲 。
在赖雅那里 , 她遇到了稀罕的了解 。 她平生第一次觉得:“从来没有一个人这么了解我” , “他是粗线条的人 , 爱交朋友 , 不像我 , 但是我们很接近 , 一句话还没说完 , 已经觉得多余” 。
同年 , 两人闪婚 。
他们的婚礼很低调 , 没有宴请亲人和朋友 , 甚至没有几个人知道 。
|《第一炉香》背后的女人
本文图片

▲张爱玲和赖雅 。
张爱玲在给朋友朱西宁的信中说:“我结婚本来不是为了生活 , 也不是为了寂寞 , 不过是单纯的喜欢他这人 。 ”
在赖雅的引领下 , 张爱玲对美国逐渐熟悉起来 。 虽然 , 他们缺钱 , 但是却不缺爱 。 第二年过生日 , 她收到了来自丈夫精心准备的蛋糕和红玫瑰 , 以及亲手制作的肉饼、青豆和米饭 。 还有一年过生日 , 张爱玲和赖雅一起去看脱衣舞 , 看得津津有味 。
可惜 , 这一段不多的温馨日子实在太过于短暂 , 如流星 , 在张爱玲的生命中一闪而过 。
婚后不久 , 赖雅中风 , 难以正常写作 , 家庭开支全靠张爱玲卖文维持 。 她卖力地写过英文小说 , 却举步维艰 , 枉费所有努力 。 她干过翻译 , 写广播剧 , 当驻校作家 , 做独立研究等一系列糊口的工作 。 此外 , 她还要照顾瘫痪在床以至大小便失禁的赖雅 。 这在外人看来要多狼狈有多狼狈 。
直到1967年 , 赖雅病逝 , 张爱玲照顾一个中风病人整整10年 。 往后余生 , 张爱玲一直冠着夫姓 , 称呼自己为Eileen Reyh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