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鹭洲书院&王久辛:想象文天祥在白鹭洲书院读书

白鹭洲书院&王久辛:想象文天祥在白鹭洲书院读书
文章插图

在此之前,少年文天祥主要跟着父亲文仪读书。其父嗜书如命,常常孤灯黄卷到天亮。
想象不需要雨,但如果是探访书院或准备深情地回忆,那最好能遇到雨。听雨打芭蕉,观檐上吊珠,像为探访与回忆配了溪流婉转的音乐——那是美的呢。
唉,因为没有资格回忆,所以我决定用想象。关于文天祥,或关于白鹭洲书院,我只能动用我的想象了。谁让有资格回忆的人都死了呢?我猜,即使他们都还活着,怕也是避之惟恐不及吧?
白鹭洲书院&王久辛:想象文天祥在白鹭洲书院读书
文章插图
想象有时的确是可怕的,因为它常常直抵真相,甚至比真相更真实。虽然我的想象并不比任何人厉害啊,却很有可能更生动更形象一点儿?现在的确没有雨,而且是阳光直射的正午时分,因为热,我的前襟与后背已被汗水浸透。但是我探访的劲头十足,而且想象温婉跃跃欲试,而且还精微,从哪儿开始呢?
事实上,文天祥在白鹭洲书院只读了一年书。在此之前,少年文天祥主要跟着父亲文仪读书。其父嗜书如命,常常孤灯黄卷到天亮。有记载说,文仪通宵读书至天色微明之时,仍手不释卷,毫无倦意,甚至会推门出来站在屋檐下,再借着初照的曙光继续读书。文天祥家学渊博深长,经史子集与天文地理医卜鸟兽虫鱼等等,无所不通。最重要的是文仪读书,还有着强烈的济世情怀,与人闲谈,常经天纬地,礼义廉耻,这对儿子文天祥的影响,绝对入脑进心,深入骨髓。
白鹭洲书院&王久辛:想象文天祥在白鹭洲书院读书
文章插图

据《宋史》记载,文天祥“体貌丰伟,美皙如玉,秀美而长目,顾盼烨然”。
文天祥生于1236年,1255年因仰慕江万里而来到白鹭洲书院求学读书,那一年他20岁。此前,他除随父读书,还在固江圩镇的芦西井头村的侯城书院就读,那说起来话就长了,据清版《庐陵县志》与民国版《吉安县志》记载,侯城书院的古柏,乃“宋文天祥手植”。这让我想来,似乎有点儿离奇,因为文家在富田,距侯城书院一百多里,为何如此舍近求远,跑到外地来种树?嗯,这就又与宋代的游学传统有关了,想想文天祥顺富水乘舟过赣江到这里读书,水路两岸风光旖旎,似乎还很浪漫呢,并不是什么千难万险之事。不过,从这里传说文天祥种柏立志的举动来想象,我以为20岁之前在侯城读书的他,一定在家父的调教引导与自我的发奋中,已经成长为一个英姿飒爽、胸有大志向大抱负的青春少年了。
据《宋史》记载,文天祥“体貌丰伟,美皙如玉,秀美而长目,顾盼烨然”,想想那个“顾盼”,一般都是形容女孩子的词儿,怎么还“烨然”了呢?嗯,那就是说两眼放光吧?文天祥如此的体貌出众,加上腹有诗书,这个“青年才俊”一定是个引人注目的美少年。现在,他来到了白鹭洲书院,而他的到来会给他的精神世界增添些什么呢?又会得到什么样的教诲与启悟,使之成为国之栋梁、民族英雄呢?这是我最感兴趣与最渴望想象与求证的地方。
有文引李白《登金陵凤凰台》中“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两句,说“白鹭洲书院”乃取自李白诗句。我站在“书院桥”看无人机航拍回来的白鹭洲前后左右的视频画面,这个洲似乎还真有李太白的诗意,中分二水的白鹭洲,郁郁葱葱,苍翠中露出来的房檐屋角,各具形态。
白鹭洲书院&王久辛:想象文天祥在白鹭洲书院读书
文章插图
可惜事实却并非如此,此洲非彼洲,李白写的是秦淮河西入长江,被横截其间的白鹭洲一分为二,那是另一个白鹭洲;而且在唐,与在宋的这个洲完全不是一个时空,说明李白写的绝对不是庐陵的白鹭洲。不过他的名头太响亮了,而诗中的景象又实在是太像了,宋人江万里硬要攀高枝,借“白鹭洲”这三个字儿用用,作为新建的书院大名,这当然是珠联璧合的千秋美意,倒也无妨,倒也无妨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