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紫禁城|紫禁城里最早的火灾及原因分析( 三 )


北京紫禁城|紫禁城里最早的火灾及原因分析
本文图片

图4《上元灯彩图》中的鳌山
三、火灾教训
火灾的教训是深刻的 , 朱棣亦进行了深刻反省 。 《大明太宗文皇帝实训》卷之一载有朱棣在火灾后第六天对皇太子的训诫:午门观鳌山灯火 , 本是与民同乐的好事 , 但由于自己的不谨慎 , 导致火灾 , 这是上天惩戒他的德性不足的一种方式 。 而实际上从科学角度而言 , 午门火灾的教训主要包括防火预案和火灾扑救两个方面 。
从防火预案角度来讲 , 各种预防措施应提前做好 。 这些预案包括对火源和易燃易爆品的控制、人员的疏散、灭火水源的准备等 。 鳌山灯由无数个灯叠加而成 , 灯与灯之间为火药连接 , 任何一个组成部分失火 , 就有可能诱发大火 , 因而应有及时扑灭任何小火源的措施 , 避免火势蔓延;或者不同的火源之间 , 采用防火材料进行隔离 。 另应对游人的数量进行控制 , 避免发生火灾时产生挤压和踩踏现象;在必要的消防(逃生)通道方面 , 应提前做好规划 。
此外 , 水是灭火的重要灭火物质 , 在鳌山灯会附近应有充足的水源 。 午门以北即为内金水河 , 尽管紫禁城当时尚未完工 , 但内金水河在当时已经有了 。 如《明代职官政书文选·礼部志稿》卷二载有永乐十五年十一月 , 内金水河及太液池(今北海公园附近水池)的水面凝结成楼阁、龙凤、花卉状图纹 , 永乐皇帝特允许朝廷群臣前往观看 。 在元宵节 , 内金水河的水面层可能尚在冰冻状态 , 需提前开凿备用 , 否则很可能延误救火的最佳时机 。 类似的例子是光绪十四年(1888)十二月十五日夜间太和门火灾 。 根据光绪帝的老师翁同龢所撰《翁同龢日记》记载 , 太和门广场的内金水河因为冰冻 , 救火人员凿冰一尺才取到水 。 由于消防用水供应不及时 , 最终导致太和门被焚毁 。
从火灾扑救角度而言 , 灭火人员应具备充足的火灾扑救能力 。 所谓扑救能力 , 就是具备足够的灭火成员 , 拥有可靠的灭火工具 , 能够及时有效地扑灭火灾 。 明代紫禁城内没有专职的消防机构 , 火灾的扑救主要由禁卫军兼任 。 在午门火灾中 , 仅有部分禁卫军能参与灭火 , 其余人员还须守卫皇城 。 这使得扑救火灾的人员数量不足 。 而参与灭火的人员多为“兼职” , 因而缺乏专业的灭火技能 , 无法有效的控制火势 , 结果不仅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 负责人马旺甚至在救火过程中被烧死 。 而从灭火工具角度来讲 , 明代宫廷里的灭火工具主要沿袭于宋代 , 包括水桶、唧筒、麻搭、水囊、水袋等(图5) 。 这些消防工具提供的水量少、喷水射程短、自动化程度低 , 相对于体量硕大、猛烈燃烧的鳌山灯而言 , 其扑救能力是极其有限的 。
北京紫禁城|紫禁城里最早的火灾及原因分析
本文图片

图5(宋)《武经总要》中的灭火工具
四、结语
明永乐十三年正月十三夜的午门火灾 , 为紫禁城内最早的火灾 。 火灾产生的原因主要与鳌山灯会的火源多、易燃易爆物品多、缺乏必要消防通道等原因有关 。 火灾的教训主要包括应采取有效的预案和具备足够的扑救能力两方面 。 尽管该火灾过去已有六百余年 , 但是火灾原因与教训对于现代社会中的公共消防仍起到重要的借鉴和警示作用 。
【北京紫禁城|紫禁城里最早的火灾及原因分析】(作者单位:故宫博物院故宫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