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晨阳丨再论比较的时代之儒学,亲近荀子的一种解读( 五 )


她认为 , 一方面当代儒家研究者认为性别议题并非儒家关心的核心问题 。 儒家在对仁、义、礼、智和信等基本德目的阐释里 , 关注的重点在于讨论“人”应该如何成圣 , 而不考虑男人或者女人能不能成圣 。 因此 , 在他们看来性别议题在传统儒家思想中根本不值一提 , 如果非要建构儒家性别理论 , 就必须对儒学传统和现代社会进行切割 。 一部分学者会认为儒家不需要这样的冒险 。
另一方面则需要将此问题置于中西哲学比较的大背景下来回答 。 探讨儒家的性别平等思想或者研究儒家伦理是否为关爱伦理学等课题 , 往往容易被误解或者误读为“全面西化” , 即完全用西方的标准来改造儒家 。 由于不认可这种研究方法 , 有些儒家学者自然就不讨论性别话题 。 我则更倾向于从“政治”(political ,即社会中不同人群的利益和力量之较力)的角度看待这个缺失 。
我认为 , 当前儒学界大多回避男女平等及性别哲学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女性学者的边缘化 。 我们可以从美国哲学界的有关变化得到启发 。 1980年代我刚刚到美国留学时 , 美国哲学年会上女性学者很少 。 二、三十年以后 , 女性学者的数量大大增加 。 而恰恰在这一段时间里 , 女性主义哲学的讨论大幅兴起 。 我猜想 , 这种同步性不是偶然的 。 两者之间有一个互相促进的关系 。
女性学者人数的增加使她们不再觉得被边缘化 , 她们有足够的人数协同合作 , 汇集资源组织各种相关活动 , 她们所关心的问题也得到重视 , 同时也能够成功地吸引业界很有影响力的男性哲学家参与有关讨论 。 同时 , 与女性主义哲学有关的研究的兴起 , 也吸引了更多的女性学者进入哲学界 。 中国儒学界女性学者边缘化的情况什么时候能够得到根本改善呢?
张丽丽关心的另外一个问题是 , 现代社会对个人平等的追求是否会导致社会性别的消失 。 她注意到 , 我对儒家平等观念的讨论和释始终在“经济、伦理道德和社会政治”等“公”领域 。 那么 , 儒家的这种平等理论是否可以解决两性之间的平等呢?就观念而言 , 儒家的平等观包括“一对一”的平等和“比例式”的平等 。 前者指没有差别的平等 。 后者指包含差别的平等 。 在选举时一人一票是没有差别的平等 。 工作中按劳取酬是包含差别的平等 。 从这两种平等的理论看 , 两性之间应该是哪一种平等呢?
张丽丽担心 , 如果过于强调“一对一”的平等 , 势必忽略男女之间应有的差别 。 她说 , “如果将差异无限放大至个体之间的不同的话 , 性别差异就极有可能会被消解掉 。 男性、女性乃至性别概念本身都会变成毫无意义的虚构 , 男女之间的不同将被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取代(张丽丽文 , 第五十五页)” 。 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 当代西方女性主义极端化的一个方面 , 恰恰是在主张个人平等的口号下 , 忽视或者拒绝承认两性之间的不同 。 所以 , 现代儒家的平等观应该对两性之间的平等有一个合适的说法 。
我的看法是 , 在两性之间 , 应该既有“一对一”的平等也有“比例式”的平等 。 这是因为两性之间的平等体现在不同的社会方面 , 而不同的方面要求不同形式的平等 。 比如在政治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方面的平等应该是“一对一”的平等 。 在不少国家 , 妇女在很长时间里没有选举权 , 政治方面的男女平权是逐步实现的 。 当代儒家当然应该主张两性之间的这种“一对一”的平等 。 在政治方面 , 没有”一对一”的平等就没有真正的平等 。
但是在另外一些方面 , 男女之间的平等应该是”比例式”的平等 。 “比例式”的平等的对象有些是后天的 , 有些则是先天的 。 一般说来 , 男女之间在身体体能方面存在先天的不同 。 “比例式”的平等是考虑了这些先天不同之处的基础之上的平等 。 比如 , 在中学生体育考核达标方面 , 男女学生都应该达标 , 但是男女生的标准则有所不同 。 男生肺活量标准是≥1850毫升 , 而女生肺活量则是≥1350毫升 , 在投掷铅球项目上 , 男生是8米 , 而女生是6米 。 这就体现一种“比例式”的平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