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郑非评《什么也别说》︱北爱尔兰冲突的起因、变化及其冲击( 三 )


英国政府确实也对介入地方族群冲突不感兴趣 , 一位英国国防部的官员如是说:“我们的国防人员认为 , 英国军队的任务是保卫北德平原不受(苏联)红军侵犯 , 而不是在贝尔法斯特的后街追逐 。 ”相应的 , 伦敦对北爱尔兰事务的态度通常是“谁家的孩子谁家抱” , 他们倾向于认为北爱尔兰人相互仇恨的历史悠久 , 伦敦对该地方事务的干涉——无论出于多么良好的意图——在一个以非理性为主要特征的环境里 , 都是弊大于利的 。
所以英国在骚乱开始后的打算是派出军队维持基本秩序 , 让冲突双方坐下来对话 , 然后就撤军 。 英国内政大臣卡拉汉在内阁中表示 , 部队没有装备或训练 , 无法从事长期的警务工作 。 因此 , 越快将维和任务转交给当地警察越好 。 为了避免触犯冲突双方 , 英军被要求使用“最小武力” 。 而在实践中 , “最小武力”往往转化为“最低限度的行动” , “新教徒游行和准军事葬礼获准照常进行 , 英军未能在德里城和西贝尔法斯特的所谓禁区建立存在 , 安全部队只是偶尔在那里开展行动 , 因此爱尔兰共和军可以自由组织” 。
在当时看 , 这么做不失稳重 , 可是从事后来看 , 无疑是错过了一个历史机遇窗口 。 英国应该以改变现状者的姿态出现 , 而非简单的中立者 。 如果一开始:一、在北爱尔兰投入大量军队(既隔绝两派冲突 , 又避免社区本身被极端人士控制);二、同时废除现有北爱尔兰自治政府 , 代之以一个权力分享体系 , 重建警察队伍;三、向天主教徒保证他们的委屈将有救济 , 向新教徒保证北爱尔兰会始终是英国的一部分——三管齐下 , 说不定北爱尔兰的事态就会平息 。
但是英国投入的部队太少(无法控制所有社区 , 也就无法控制武装冲突) , 也只是要求北爱尔兰议会进行改革(天主教徒抵制这种改革 , 认为换汤不换药) , 如此 , 在胁迫和治理两方面的力道都太小了些 , 于是 , 这样一个机会窗口就随之消失 。
1969年底 , 爱尔兰共和军中的激进分子决定改组共和军 , 武装解放北爱尔兰 。 到了1970年初 , 一个独立组织成立了 , 他们被称为临时共和军(PIRA) 。 杜洛尔丝·普赖斯就是在这个时候成为临时共和军的骨干成员的 。 他们开始用枪支和炸弹攻击效忠派、警察和军队 。
军队展开报复性搜查 , 而这不可避免地疏远了天主教民众 。 一位北爱尔兰议员回忆道:“汽车被拦住 , 车上的人被命令出去受辱 , 或者以最有辱人格的方式进行搜查 。 房屋遭到突袭和随意洗劫 。 行人在街上无辜地行走时被拦住并询问 。 随着越来越多的部队涌入 , 这些措施愈演愈烈 。 ……每个人都受到了这种无理的压制 , 没有人能幸免 。 即使是作为一名议员 , 我也经常受到军队的骚扰和怀疑 。 一夜之间 , 民众原先对军队持中立态度 , 甚至同情的支持现在转变为彻底仇恨 。 当自封的将军和教父们在这个政权面前接管政权时 , ……我目睹了选民和工人转而加入临时共和军 , 反对我们 。 ”
弗兰克·基特森将军在1970年到达北爱尔兰 , 指挥陆军的一个旅 , 掌管整个贝尔法斯特 。 他说道:“我刚到的时候 , 队伍常用的策略是让士兵站成一排 , 然后用催泪弹把目标地点搞得乌烟瘴气 , 惹得人们不断朝你扔砖头 , 扔到不想再扔为止 。 ……这个办法不太明智 , 因为催泪弹给当地居民造成了很大伤害 , 令他们怀恨在心 。 ”
天主教徒不会体谅军队为恢复秩序所做的工作 , 而是逐渐转变态度 , 把军队看成一支与新教徒同流合污、入侵本地社区四处发射催泪弹 , 并进行蛮横搜查的力量 。 军民关系逐渐恶化 , 军队日渐被孤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