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李零:|从文物看山西:启以夏政,疆以戎索( 四 )


山西|李零:|从文物看山西:启以夏政,疆以戎索
本文图片

理解“唐虞夏归于夏” , 我们不要认为“唐”“禹”“夏”是三个人的关系 。 其实它是西周时候仍然存在的三个族 , 他们追溯他们自己的祖先说是尧、舜、禹 , 而这三个族都在山西 。 这三姓代表三族并不是虚构 , 比如说唐是祁姓的 , 虞是尧姓的 , 夏是姒姓的 , 我们在西周铜器铭文里可以看到很多这三个姓 。 他们都是唐遗民、虞遗民、夏遗民 。 当然我们关于这段历史了解得很少 , 司马迁只讲了夏世系 , 唐、虞二族不详 , 没有材料 。
现在的《虞夏书》实际上是唐虞夏书 , 古人统称夏书 , 为什么?就是因为夏最后取得山西的这块地方以后 , 它就接收了唐、虞的遗民 , 所以这三地的人都是属于广义的夏 。
而夏商周归周 , 就是刚才我们看见三个板块的合并过程 , 夏是姒姓 , 商是子姓 , 周是姬姓 , 他们三分天下 , 而各居其一 。 “周取夏商之地和其民人而有之” , 那么这三地就都归属于广义的周 。 周人出关以后占领整个东方 , 他采取的办法大部分是一种“三结合” , 每一个地方都是有征服者 , 有土著 , 有遗民 , 有迁出去的 , 他要把有些人搬到别的地方去 , 把有些别的地方的人搬进来 。 比如说唐叔虞受封唐国 , 最早的晋侯了 , 这就是一帮陕西人 , 是占领者 。 而夏人和戎人 , 也就是包括唐遗民、虞遗民、夏遗民在内的这些人 , 都是山西的土著 。
而且这里不光有这种遗民 , 还有当地的戎人 , 或者叫狄人 。 比如赵国就是从曲阜迁入的 , 而唐遗民是被迁到了陕西的杜 , 今天到西安去还可以到杜陵公园 , 因为到汉代还都知道这个杜 。 后来他又从杜迁回去 , 变成了六卿之一 , 这就是有迁出也有迁入 。 所以山西是我们中国历史的一个缩影 。
有一位大家也熟悉的汉学家叫夏含夷 , 他这个名字起得很好 , 我们中国历史既是夏含夷 , 也是夷含夏 , 比如说这个汉唐时期就是夏含夷 , 辽金元清就是夷含夏 , 所以中国历史你只了解什么二十四史里面的讲汉族的部分 , 这只不过是了解了中国历史的一半 , 实际上还有另一半 。
四、晋:叔虞封唐和晋都三迁
山西是一个民族大熔炉的过程 。
晋封于夏 , 也就是封在广义的夏地 , 包括唐虞在内的 。 这就是我们今天演讲的题目——启以夏政 , 疆以戎索 。
周人占领山西以后就接收了夏地和夏遗民 , 夏遗民里面是包括了唐遗民和虞遗民的 。 我们可以这样大体地说 , 唐就是现在的临汾地区 , 虞、夏是现在的运城地区 。
《左传》里面讲武侯之封 , 《伯禽》是讲封鲁 , 《康诰》是讲封魏 , 《唐诰》是讲封晋 。 这三个人都是王叔 , 涉及西周成王时候的重要的分封 。 《唐诰》讲叔虞封唐 , 说他是封于夏墟 , 其实是泛指的夏地 , 就是整个山西南部 。 “启以夏政” , 启是有开拓开辟之意 , 夏政是夏人的政令 , 就是说他要用夏人的政令来治理夏人 。 疆以戎索 , 疆指正定疆界 , 索指法度 , 这是一个互文的关系 , 也就是说要用戎人的法度来治理戎人的疆土 。 你要用当地的办法来治理它 , 才又要用夏政又要用戎索 , 所以这是一种民族融合的办法 。
讲到“叔虞封唐”有两件青铜器 。 一件中提到西周初的时候“叔夨”这个人 , 很多学者做过讨论 , 认为这个叔夨其实就是叔虞;另外有一件很著名的觉公簋 , 从香港收上来 , 现在在国家博物馆 。 它提到一个叫觉公的人 , 给他的妻子叫唐尧 , 是一个尧姓的女子 。 其实我们从另一个铜器可以知道 , 那个尧姓女子应该是个虞国的后代 , 就是舜后代 。 但是她在另一个铜器里是称为唐尧 , 也就是说唐地不光是有祁姓的唐遗民 , 而且还有尧姓的虞遗民 。 他做了簋 , 提到王命唐伯侯于晋 。 唐伯应该就是叔虞 , 他先封的唐 , 然后再迁到晋 , 后来就一直成晋候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