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史|李泽厚逝世丨他以人最本质的情感作为哲学的底色

著名哲学家李泽厚逝世的消息今(11月3日)晨传出后 , 有关他学术著作与生平回忆的内容也在网上纷纷浮起 。 这位1950年曾以第一名成绩考入北大哲学系 , 并与著名美学家朱光潜、蔡仪展开激辩的著名学者 , 毕业后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任研究员 , 主要从事中国近代思想史和哲学、美学研究 , 主要著作有《美的历程》《中国美学史》《批判哲学的批判》《华夏美学》《中国古代·近代·现代思想史论》等作品 , 影响巨大 。
对哲学最初的兴趣
源于12岁时的“精神危机”
【思想史|李泽厚逝世丨他以人最本质的情感作为哲学的底色】李泽厚曾透露 , 自己对哲学的最初兴趣 , 要追溯到12岁那年的一次“精神危机” 。 那年春天 , 他看到山花烂漫、春意盎然 , 却突然想到:“人是要死的 , 那么这一切还有什么意义呢?”这个人生终极谜题的出现 , 成为他后来对哲学感兴趣的最初起源 。
1950年 , 李泽厚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北大哲学系 , 并开始自学感兴趣的课程 , 研究谭嗣同 。 他自己曾说:“我最大缺点之一 , 是不喜欢问 , 总是自己摸索 , 走了许多的弯路 。 后来有的人看我写文章很快 , 以为这是天分 , 其实我是下过笨工夫的 。
思想史|李泽厚逝世丨他以人最本质的情感作为哲学的底色
文章图片

李泽厚作品《中国古代思想史论》
李泽厚认为 , 导师并不重要 , 重要的是“时间、书籍和不断从方法上总结经验” 。 在研究中国思想史时 , 他同时也大量阅读西方哲学史 , “我看哲学史 , 同时看几本 , 读柏拉图 , 就同时看韦伯的、梯利的、朗格的 , 还有罗素的 , 看谁讲得最好……西方哲学史就这样学下来了 。 ”
李泽厚说 , 康德和黑格尔对他影响最大 。 “他们两人给的不是论断 , 而是智慧;不是观点 , 而是眼界;不是知识 , 而是能力 。 ”当年读康德《判断力批判》时“眼下一亮”的感觉 , 他一直记得 。
“美学热”高峰期
他每出一本书人们都奔走相告
或许会有人不解:为什么哲学学者总在谈美学?从学科发展的历史来看 , 美学起源于哲学 , 本是哲学的一部分 , 到了近代才从哲学中独立出来 , 美学中的根本思想 , 基本上都来自哲学 。
事实上 , 很多学科原本都曾是哲学的一部分 , 比如科学、心理学、政治学等 , 它们也都是到了近代才独立出来 。 李泽厚的美学理论和美学思想中 , 最重要也最具创造性的 , 就是后来广受重视的“积淀说”——所谓“积淀” , 是指人类在与动物分野后 , 为求生存 , 在使用和制造工具的过程中 , 不断改造客观世界 , 而这漫长过程也逐渐形成了人类自身的、尤其是心理的改变 。
李泽厚由此提出:美是实践的产物 , 也是积淀的成果 。 这一“积淀”理论 , 也贯穿于他后来几十年的思想史研究和康德研究中 , 一直到他晚年“情本体”哲学本体论的提出 , 都与此直接相关 。 可以说 , 这是他全部理论研究的核心观点 。
思想史|李泽厚逝世丨他以人最本质的情感作为哲学的底色
文章图片

李泽厚作品《美的历程》
20世纪80年代 , 正是“美学热”在中国达到高峰的时期 , 也是李泽厚的著述高峰期 。 继上述诸书之后 , 他又出版了《美的历程》《中国古代思想史论》和《中国现代思想史论》 , 到80年代末 , 他完成并出版了《华夏美学》和《美学四讲》 。 另一位知名学者易中天曾回忆说:“那时 , 李泽厚每有新作发表 , 朋友间都要奔走相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