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史|李泽厚逝世,享年91岁( 五 )
文章图片
80年代初 , 李泽厚与伍蠡甫、朱光潜、洪毅然
人物周刊:许多学者都说您在学术上的原创力是极其难得的 , 您自己有没有想过 , 是什么原因让您有这么强的原创力?
李泽厚:我的确没想过 。 我读书读得比较广泛 。 我在北大读书的时候 , 早上看柏拉图 , 下午看别林斯基 , 早上看的是哲学 , 下午看的是文学 。 学哲学可能看得比较高 , 要总揽全局 , 但考虑的问题很多都太空 。 如果书读得太少 , 就只知道玩弄一些概念 。 搞历史的呢 , 是狭而深 , 就盯着那个领域 , 别的学问都不感兴趣 , 也认为那些没价值 , 必须有足够多的史料 , 才是真学问 , 所以也很难干出非常重要的原创 。 学文学的看得比较杂博 , 比较广 , 但都比较肤浅 。 我很多年前就跟学生讲过 , 你要高、要深、要博 , 你才会有原创力 。 自然科学家不一定如此 , 人文领域似有此前提 。
原创力从哪里来呢 , 想象力当然重要 , 但我以为最重要的是判断力 。 康德讲判断力很多是没法教的 。 自然科学家的原创力也是来自独特的选择和判断 , 艺术家的理性判断力不一定要高 , 但是感性的原创领悟要很强 。
原创力一方面靠你先天的领悟能力 , 一方面后天有一些范例可以学习 , 80年代我就讲过“支援意识”问题 。 康德两百年前的书现在还很耐读 , 那是了不起的 , 康德便极其博学 , 又有极强大的判断力 , 他提出的那些问题 , 现在还没有最后的回答 , 这样的一些人物就值得学习 。 这是智慧 , 不是知识 。 知识可以教 , 智慧就不能 。 一些大师都没有什么老师 , 爱因斯坦有什么老师啊 。 我觉得当前文坛、学界似乎一方面缺乏原创性 , 大多是搬来西方学院话语套在中国问题上;另一方面则仍然是红卫兵式的“不破不立” , 对前人和同辈的成果成就不屑一顾或吹毛求疵一概骂倒 , 只喜欢找同行的毛病、错误 , 而不看重他们的优长与贡献 , 这也是中国传统的老毛病 。 曹丕就说过 , 文人相轻 , 自古皆然 。 元稹、白居易通信中说“韦苏州”(韦应物)诗生前没人看得上 , 死后却被人高扬等等 , 可见一斑 。 自己老摆出一副创造脸却并无创造 , 如鲁迅当年嘲笑过的“创造社”一样 。
80年代 , 李泽厚在美国
谈哲学
人物周刊:您说的“吃饭哲学” , 会被一些人笑话 。
李泽厚:这个说法 , 一些人或大为不解 , 或觉得这也太庸俗了 , 甚至有学人斥责这是在“恶搞”唯物史观 。 我在“康德书”里宣讲关于“使用—制造工具的劳动实践”或“生产力—科学技术是整个人类社会的基础”这一根本观点 。 马克思说:“为了生活 , 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 , 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 , 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 。 ”这话是非常准确的 。 这也就是人们仅仅为了能够生活 , 也必须每日每时都要进行的 (现在也和几千年前一样)一种历史活动 , 即一切历史的一种基本条件 。 这也就是我强调“人活着”作为哲学第一命题 , 以及我的“吃饭哲学”的主要含义 。 所以 , “吃饭哲学”始终只是一种通俗说法 , 为的是故意采取这种“粗鄙”“庸俗”的用词 , 使语言在使用中具有刺激功能 , 以针对轻视、鄙视物质生存、日常生活 , 侈谈道德理性、精神生命、灵魂拯救之类的各派理论学说 。 其本名仍应是“人类学历史本体论” 。
【思想史|李泽厚逝世,享年91岁】人活着不就是要吃饭嘛 。 人和动物的不同 , 不是语言 , 动物也有交流的语言啊 。 我觉得人的特点是使用工具 。 黑猩猩会使用十几种工具 , 但它不使用工具 , 它还能活着 , 用手摘香蕉啊 。 但人没有工具没法生活 。 人现在住到山里也都还带点小电器吧 。
- 康有为#除了《美的历程》,还有这些李泽厚的经典著作值得一读
- 青未了|【青未了】赵金厚专栏|忆儿时过年(外一首)
- 春节!「虎风虎韵齐鲁行」赵金厚专栏 | 过春节 话习俗
- 小说$深爱沈从文的小说,细品他十句格言,文化底蕴深厚,凸显其人生观
- 赵楼剧院!「青未了」赵金厚专栏 | 听戏
- |职场厚黑学,下属越团结,领导越慌
- 轩辕大磐$《雪中》十大厚脸皮人物,轩辕大磐未进前三,第一名当之无愧
- 曹参#曾国藩:品行忠厚之人,往往难成大器,只因他们身上有这3个毛病
- 刘媛媛#读书的厚度,决定了人生的高度
- 中华世纪坛艺术馆@“印记冬奥——大众篆刻作品展”在京开幕 为冬奥营造浓厚社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