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李泽厚的思想指向的是未来|专访刘悦笛( 二 )


另一点就是你刚刚提到的生活美学 。 李泽厚讲实践美学 , 认为美是在劳动中创造的 。 实践美学可以说是中国美学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最为主流的学术流派之一 , 李老师把这里的实践 , 严格定义为“劳动” , 而非一般实践活动 。 到了我们这一代人 , 随着市场经济的兴起 , 其实我们的日常生活是在变得越来越审美化的 。 与之前相比 , 美和日常生活贴得更近 。 我讲的生活美学是说生活塑造了美 , 看起来两者似乎不一样 , 但其实核心要旨都是倡导一种有“人”的美学 , 而不是在谈美时把人排除在外 。 只不过 , 在李老师的实践美学那里 , 这是一个宏观的、大写的人 , 而在我的生活美学这里 , 是一个微观的、小写的人 。 所以从实践到生活美学的转变 , 就是向具体的、活生生人的落实与回归 。
新京报:你刚刚也提到对你影响最大的“情本体” , 通俗地来讲 , 这其中说的是一个什么道理?
刘悦笛:就在前些时我们聊天的时候李老师提到他觉得自己关于“情本体”的想法可以追溯到1979年的那篇文章——《孔子再评价》 。 通俗地理解“情本体” , 说的就是“情理合一” , 做事情要“合情合理” , 这很为中国人所熟悉 。
不过 , 虽然讲求理性和感性的统一 , 但是李老师实质上还是一个理性主义者 , 理性依旧是基础 。 情理合一讲的是一种平衡 , 绝不是为了情去牺牲“理” 。 中国人最善于此道 , 但我认为 , 情与理应该是合一的 , 平衡的 , 相互融汇的 , 就犹如盐溶于水一般 , 而不是唯理性主义 , 或者唯情感主义 。
新京报:说到理性主义 , 我们知道李老师曾经对哲学家桑德尔有过批评 , 而这个批评恰好就是针对桑德尔代表的一种“理性” 。 桑德尔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伦理学 , 李老师在伦理学领域也有很多的研究 , 在你看来 , 他的哲学体系内部 , 伦理学、美学等各个部分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刘悦笛:李老师最后一本书就叫《伦理学新说》 , 这本书我最后帮着他出的 , 他的要求是一字不改 , 应该说是他有关伦理学的所有论述 。 在他的思想体系里有三个重要的板块 , 认识论、美学、伦理学分别对应着真善美 。 晚年的时候 , 他其实尤其关注伦理学 。
当年他对桑德尔的批评很有名 。 在这些批评中 , 他主要是借用儒家政治哲学的一些理念 , 质疑了桑德尔的政治哲学 , 其中一个关键的核心就是“和谐高于正义” 。 在这个意义上 , 其实李老师真正瞄准的人物是罗尔斯 , 罗尔斯谈正义论 , 但是李老师可能认为 , 对于人类来说 , 和谐很多时候是更重要的 。
美学|李泽厚的思想指向的是未来|专访刘悦笛
文章图片

《伦理学新说》 , 作者: 李泽厚 , 版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19年6月
新京报:在美学、伦理学、认识论中 , 我记得李老师曾说美学是“第一哲学” , 你怎么看这个评价?
刘悦笛:我个人还是很赞同的 。 李老师基于他对中国的“乐感文化”和“实用理性”的一个基本理解 , 认为美学是中国人追求的一种核心的世界观 。 虽然哲学思考涵盖真善美 , 但最终都会达到美 。 不过这个观点可能很多学者并不同意 。
李老师这番论述也是站在中国哲学的立场上来谈的 。 中国人拥有的审美式的人生观、世界观、宇宙观 , 是他认为很独特的地方 。 但是李老师其实也不是局限于谈中国 , 而是从中国出发、放眼世界 。
02
与时代同步的哲学实践
新京报:你谈了很多赞同 , 李老师在学术上有没有什么地方是你不太赞同 , 或是你们有分歧的地方?